【秘密書架·悅讀改變人生】好書如同好菜
在普通教育階段,人的專業選擇是不確定的。我因家庭的影響,只想當科學家或工程師,但具體做什么卻心里沒譜,所以對一般科普讀物頗感興趣,《十萬個為什么》是我精讀的對象,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更是我自選的好書。
責任編輯:劉小磊
郭小凌,現任首都博物館館長,著有《西方史學史》。
有些人愛上一本書可以終生不渝,讀過百八十遍還不過癮。我讀書有點像熊瞎子掰棒子,掰一個,扔一個,扔了就不想再揀起來,只在記憶中保持一些最值得記憶的片斷。我不大清楚這種移情的確切原因,可能的解釋也許是因為人的類型的多樣性,或者因為年齡增長,閱歷的累積,理解和鑒賞力的成熟,興趣的轉移,對書的需求也在不斷調整變化:過去喜愛的現在可以變得不喜愛,過去不欣賞的現在可以變得欣賞了。我覺得好書如同好菜,雖然色香味美,但吃多了也會變得乏味,甚至倒胃。我還覺得好書也不必句句皆是珠玉,一本書有一兩個章節寫得精彩,有幾個段落寫得耐人尋味,有幾句話寫得令人拍案叫絕,就該算是好書了。書讀多了,我還發覺,一本書用肉眼看去,錯誤百出是正常的事;用放大鏡挑毛病,錯誤千出也不奇怪;若用顯微鏡觀察,錯誤就數不勝數了,因為即使是圣人也不是神,總有自己的局限,所以圣人的書也免不了出錯,何況凡人。實際上,不斷犯錯誤,不斷改正錯誤,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所以在學術批評當中,應避免自以為是的酷評、苛評,提倡實事求是,有話好好說,即使對于學盜文賊,也應“按罪量刑”。
少年時期讀書被大人牽著鼻子走,大人說好,自己也覺得好,因此奧斯特洛夫斯基、老小托爾斯泰、巴爾扎克、狄更斯、羅曼·羅蘭等外國作家的作品,巴金、茅盾、曲波等中國作家的作品,都曾經深深地打動過我。小學六年級時買到一本林漢達的《春秋故事》,一口氣從“千金一笑”讀到“臥薪嘗膽”,內里做人處事的道理,牢牢地銘刻在我心里?,F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Ir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