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記】“假”觀眾,真行業
2015年6月,南周記者開始深入調查職業觀眾這門產業,并從中發掘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大媽大爺、高校學生、民企國企員工,都是職業觀眾的來源。錄制一天節目,節目組通常為每個普通職業觀眾支付80元,而最終只有40元落到觀眾手里。觀眾和電視臺之間隔著五層群頭,每層群頭從每個觀眾抽取5到10元的利潤,層級越高,收入越多。
在北京,平均每天有超過5000名職業觀眾坐在全市的二三十個錄影棚里,鼓掌、歡呼、大笑、流淚,然后在電視節目錄制結束后拿錢走人。節目組每請一位觀眾平均花費100元左右,據此計算,2014年北京的職業觀眾市場規模約1.8億元。上海的情況與此類似。
2015年6月,南周記者開始深入調查職業觀眾這門產業,并從中發掘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知道”(微信號:nz_zhidao)為你帶來精彩的幕后花絮。
我第一次聽說職業觀眾是2013年。當時某音樂類綜藝節目正紅,節目中觀眾夸張的陶醉表情引發關注。大部分人這時才知道,原來觀眾也有“假”的。
兩年過去了,中國電視綜藝節目高速發展,“假”觀眾的故事卻鮮有后續報道。觀眾群體成了中國電視產業一個欲說還休的秘密。我想知道這些觀眾的真實生活,更想知道他們背后運行著怎樣的產業。
觀眾:圖錢的是少數
在網上搜索“職業觀眾”才發現,這個龐大的世界就隱藏在我們身邊。在微博、微信、QQ群,以及生活服務類網站上,招募職業觀眾的信息鋪天蓋地,其中大部分都來自北京和上海。
我原本以為,既然全國各地都在辦綜藝節目,職業觀眾市場即便不是遍地開花,至少也應該四方割據。而事實上,2013年興起的電視節目制播分離,使得北京上海成為中國電視節目錄制的絕對中心。制播分離,就是節目被電視臺外包給專業公司制作,然后在電視臺播出。據網易娛樂統計,中國最活躍的11家節目制作公司,有10家在北京和上海。因此,全國的熱門電視節目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