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這個國家偷走” 從潼關保衛戰看日本盜測中國

對于中國地理信息,資中筠感嘆,“日本人居然比中國人還清楚?!?/blockquote>

責任編輯:姚憶江 助理編輯 溫翠玲

1937年秋,潼關河防吃緊,為減少日軍炮轟,古城樓被拆除,廢舊的磚瓦、木料用來修筑防御工事。近年,潼關古城樓得以重建。 (于冬/圖)

編者按:守住了潼關,就守住了陜西、守住了西北。從1937年11月7日第一次被轟炸,到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潼關頂住了日寇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成了日寇無法逾越的雄關!

戰爭的瘡痍已隨時間的推移而平復,從日本侵略戰爭的陰影里,我們探尋其多年前對中國進行的盜測活動,為的是勿忘歷史,警策后人。

對于中國地理信息,資中筠感嘆,“日本人居然比中國人還清楚。”

日軍“司令部”規定各種暗號:“賣藥”或“經商”暗指測繪,“營業額”的意思是繪圖進度,“損失”則代表誤差。

甲午戰爭、侵臺戰爭以及抗日戰爭爆發前,日本對華軍事測繪都進入高峰期。測繪,往往意味著戰爭的到來。

2015年6月,黃土塬上,潼關古城樓正在修繕。

“油菜花田里還能挖出炮彈殼來,銹得像土坷垃。”石玉文推著三輪自行車,在潼關古城賣肉夾饃、涼粉。這名土生土長的漢子,卻對這片土地的歷史知曉不多。

自電視劇《兵出潼關》播出后,鄉黨才恍然大悟,潼關城曾遭受過炮火蹂躪:從1937年11月7日遭受日寇的第一次轟炸,此后的七年間潼關城再無寧日。

潼關究竟遭受了多少枚炮彈?何以準確命中目標?

多年后,潼關政協組織人員整理史料:潼關曾有敲鐘報警者,1938年鐘被炸壞后,便“以豆計彈”,敵人每打出一發炮彈或扔一顆炸彈,就向盆子里扔一顆豆子。八年間,盆子里收集了一萬八千多顆豆子。

真相被時光層層剝開。2014年夏天,陜西省測繪地理信息局館藏中,千余張日軍侵華地圖重見天日。一張張蠟黃的地圖,油菜花田中生銹的彈殼,隱藏著一段怎樣的盜測中國史?

“日本人比中國人還清楚”

翻滾著泥沙,黃河穿過潼關古城和山西門戶風陵渡。而新近發現的日軍作戰地圖上,黃河這道“天塹”以藍色線條標出。

侵華戰爭期間,日軍多次試圖突破“藍色線條”。

“炮彈落到黃河水道里,鯰魚、泥鰍都被炸轟了起來。”劉金昌回憶說。1938年3月23日拂曉,河面上透出一絲光亮,駐守風陵渡的日軍在炮火掩護下,派出四十多只橡皮艇橫渡黃河,潼關中國守軍以重炮還擊。

可能繪制于1920年代的“華陰-潼關”作戰地圖上,潼關就以醒目的紅色圓被標出,位列“川陜爆擊目標”。

“山上的樹和草,一下子就黃了。”93歲的劉金昌曾參與過潼關保衛戰。老人記得,毒氣彈從黃河東岸日軍陣地上呼嘯而來,準確命中城內目標。

潼關縣志記載,1937年秋,潼關河防吃緊,為減少日軍炮轟,古城樓被拆除,廢舊的磚瓦、木料用來修筑防御工事。當地居民或死于炮火,或舉家逃亡,人口也從兩萬六千,銳減到六千多人。

“日軍的部分兵要地志圖,甚至比今天的谷歌地圖還詳細。”國防大學軍史專家劉波介紹,“兵要地志”大多在民國地圖上修改完善而成,并派間諜實地勘測校準,或重新繪制。

據考證,正是在民國陜西省地圖基礎上,這張蠟黃的“長安縣地圖”勘測詳盡:四方城(西安)、潼關、中條山等地以較大字號標注,河流、山坡、公路、電廠、彈藥倉庫、糧庫等也沒有遺漏,甚至連道路的寬度、是否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