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言者】地溝油補貼為什么越補越虧?
把地溝油煉制成生物柴油,已成為應對食品安全、環境污染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三贏舉措,美國、荷蘭、日本等國的一些航空公司、公交車或垃圾處理車也利用地溝油做燃料,成效顯著。但這些成功經驗移植到國內,卻還不那么順暢。
責任編輯:蔣昕捷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楊思佳 梁綺雅
把地溝油煉制成生物柴油,已成為應對食品安全、環境污染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三贏舉措,美國、荷蘭、日本等國的一些航空公司、公交車或垃圾處理車也利用地溝油做燃料,成效顯著。
但這些成功經驗移植到國內,卻還不那么順暢。
2015年4月17日,《南方周末》的報道《上海公交低調試喝地溝油:喝的是油,吐的是苦水》反映的就是這個水土不服的問題。
我國地溝油能源化起步較晚,部分企業已初具規模,但企業卻虧損嚴重。例如四川古杉集團,年生產能力為19萬噸,為該行業的領頭羊,甚至2007年還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然而,近幾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