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眼中的茅臺
俯瞰茅臺
今年3月,美國記者約翰·萊登和英國記者瑞扎·巴特等外籍記者第一次走進了貴州大山深處的茅臺鎮,這里空氣中無處不在的“中國醬香”,更增添了他們對世界三大蒸餾酒之一的茅臺酒的神秘感。名揚全球的中國茅臺與生態和社會有著怎樣的關系?他們用好奇的眼光搜捕關于茅臺的一切,并沿赤水河順流而下幾十里,考察茅臺集團下游赤水河沿岸生態——
外籍記者在赤水河流域采訪
茅臺發展啟示:誰說生態與經濟不能共存
約翰·萊登(美國)
我們常常會聽見這樣的觀點,那就是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沖突是“無法避免”的。然而在中國,一家國際知名的國有企業卻有著不一樣的見解。他們堅守傳統的工藝,確保了企業發展與大自然保護的有機集合。
位于貴州省北部的茅臺鎮坐落在赤水河畔。在早春的三月,河水清澈而安靜的緩慢流淌著。但是一旦到了五六月份雨季來臨時,河水將奔流而下,岸邊兩側的水泥防護墻則是最好的證明。
對于生活在赤水河畔的人來說,這是一條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條母親河。河水不僅僅被當地農戶用來澆灌莊稼,作為連接長江橫跨云貴川三省長達500公里的河流還承擔著重要的運輸作用。
赤水河曾經是一條繁忙的水道,在茅臺北部四川自貢的鹽商們通過這條河流從上游將整船商品駛出四川并沿途銷往南方。而當時茅臺鎮作為鹽商的必經之路,以它獨特的釀酒工藝在坊間流傳并被人們所熟知。
然而茅臺酒被世界所熟知,則要追溯到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第十四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當時來自茅臺鎮的兩家酒坊:榮和與成義作為參賽者,首次將茅臺酒帶到了國際的展臺上。起初這些被土罐所盛放的中國白酒并沒有吸引游客的目光,直到一名來自中國代表團的官員意外的將土罐打碎,那充斥著整個展廳的芳香和醇厚,才讓茅臺酒脫穎而出并一舉榮獲博覽會的金獎。
如今的貴州茅臺酒廠正是新中國成立初期茅臺鎮三家最大的酒坊合并而成,在繼承釀酒前輩傳承的基礎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成為了全球知名的白酒品牌。
茅臺獨特的口感和醇香,源自傳承數百年的傳統釀酒工藝。與此同時,讓茅臺真正區別于中國其他白酒品牌的,是當地的氣候、土壤、赤水河的水、當地種植的有機高粱以及當地空氣中的微生物,加上獨特的生產工藝,這些元素構成了獨一無二的茅臺酒。
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對此表示:“茅臺酒釀制過程中,獨特的自然環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神秘的土壤、水源和空氣,讓茅臺變得更加與眾不同。”
正因為如此, 自然資源與環境的保護在茅臺集團看來,與自己傳承數百年的釀酒工藝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都需要長期不懈的進行保護。
在茅臺酒廠的一個制酒車間,車間主任周向友告訴我們,水是茅臺酒生產最為關鍵的一環之一。他所在的車間負責將高粱和水一起進行蒸餾,并通過存放來進一步發酵,從而保證茅臺酒獨特的口感。而他介紹,茅臺酒廠共有25個制酒車間,每個車間有大約25個班組。
周向友介紹道,一個班組每個月生產所需要使用的水大約在600噸左右,其中絕大多數水是經過循環處理而可以得到多次使用。同時他還表示,釀制一噸茅臺大約需要60噸水和5噸高粱,這也充分說明了良好水質對茅臺酒生產的重要性。
然而對于水質的保護,則是一向艱巨而又漫長的過程,充滿了挑戰與困難。今年一月,一名居住在赤水河支流鹽津河的村民,曾向中國日報的記者提起過他們所見證的河水的污染,以及近些年所發生的變化。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河水并沒有我們兒時那樣清澈。”47歲的陳林回憶說,過去有些居民曾直接向河水中排放生活垃圾。而在茅臺鎮有著10年工作經歷的楊浦樹則表示,過去許多企業也曾經直接向河水中排放垃圾。
為了保護赤水河這條“美酒河”,這些年來貴州省政府以及茅臺酒廠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保證排污得到治理和防治,讓赤水河回到過去的清澈。
茅臺酒廠從自身做起,以身作則在當地建造并投入使用了三個工業廢水處理中心。此外,公司董事長袁仁國還表示:“為了保護水質以及環境質量,茅臺集團從2014年開始,將每年投入5000萬元來用于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并在未來十年內堅持下去。”
在環境治理與保護上,茅臺鎮所在的仁懷市也同樣采取了多項措施。其中“河長制”便是其一:在河道內進行分段治理,并由專人負責各自區域內的環境保護。來自仁懷市環保局的劉寧銳介紹說,目前每天都會有專門的巡邏隊會沿河道進行盤查,以此來確保沒有企業或是個人非法向河道中排放垃圾。
在這基礎上,通過整頓和引導,過去一些小型釀酒作坊也進行了整改或關停,工人們可以選擇從事有機高粱種植或是當地旅游的向導,在提高了收入的同時,也杜絕了污染環境的可能性。
“長期的投入和治理得到的回報是顯而易見的。”劉寧銳說:“目前赤水河仁懷段的河水質量達到了國家地表水二級水平,并在未來的五年內有望達到一級水質標準。”
盡管還不確定到底是生物成分還是地理原因,但是生長在仁懷市和茅臺鎮的有機高粱顯然是釀制茅臺酒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同樣也是茅臺作為“醬香”酒口感獨特的原因之一。為了確保高粱的質量,茅臺集團同樣在土地保護上下了很大功夫,并且同時也鼓勵附近的農戶加入到有機高粱種植的行列中來。
作為一個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山地和丘陵占貴州絕大多數國土面積。赤水河畔的茅臺鎮也是如此,傳統農作物不僅僅無法大規模大面積的種植,對于農民的收入也帶來了極大的影響。然而有機高粱的種植,則給農戶們帶來了增收的好機遇。
為了進一步幫助種植戶提高收入,茅臺集團在2005年制定了專項規劃,并且每年投入100萬元用于支持農戶購買有機肥、種子和技術指導。與此同時茅臺集團還以高于市場價的形式從農戶購買高粱,從而鼓勵更多的人從經濟效益低的傳統農業轉向有機高粱種植。
“作為欠發達地區,貴州仍有幾百萬貧困人口。在仁懷市60多萬人口中40萬是農民,其中一部分還是貧困戶。為了幫助農民脫貧致富,茅臺集團還專門設立了風險基金,確保農戶們在遭受自然災害等意外而減產時,能夠得到相應的補償來確保他們的收入不會受到損失。”袁仁國表示,公司會將使用過的高粱酒糟無償送給農戶作為養殖飼料和有機化肥,進一步幫助農戶降低種植成本和確保生態農業的有序進行。“這樣的循環式經濟給農戶帶來了看得見的實惠。”袁仁國說。
在茅臺的生產工藝中,將高粱放入發酵池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序。與空氣的充分接觸也讓空氣質量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因素。為此茅臺集團早在2002年便投入300萬元來幫助仁懷市政府將兩個水泥廠遷至距離市區8公里以外的地區,以確保市區市民和企業的空氣質量可以得到良好的保障。此外,茅臺集團還在進行全面的升級改造,將廠區內的煤炭鍋爐全部更換為更加環保的天然氣鍋爐。
盡管這些措施的落實與茅臺自身的發展有著緊密的關聯,但是他們同樣會為改善市民生活質量和居住環境帶來實惠。除此以外,多年以來茅臺集團同樣致力于改善貧困地區和受災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為了公共利益推動教育和其他領域的發展。
“大品牌就必須要有大擔當。企業的發展應當要回饋給社會。”對于茅臺的企業社會責任,這是茅臺集團簡單,卻又直接的想法。
作者簡介:約翰·萊登( John Lydon),美國籍,曾在美《洛杉磯時報》、《鹽湖城論壇報》、《圣迭戈聯合論壇報》等多家新聞媒體任職。曾獲得2006年普利策獎。2010年來華任中國日報社資深專家,2013年他在華榮獲人文社科類“高端外國專家”榮譽。
從茅臺看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升華
瑞扎·巴特 (英國籍)
從貴州省省會貴陽市前往茅臺鎮,這個中國最著名白酒品牌的所在地大約180公里高速路。然而路途上延綿的大山和頗為擁擠的交通讓這一旅途變得似乎漫長了許多。在3月陰雨蒙蒙的時節,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的我們也因此有機會來更好地欣賞一路美麗的自然風光。
這樣的旅途讓我聯想到一點,中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這條道路同樣沒有任何捷徑可循;盡管路途中可能會遇到延誤,但是最終將抵達終點。
作為專門幫助企業開展員工志愿者項目的中國知名志愿服務組織,和眾澤益志愿服務中心創辦人王忠平認為:“目前中國的許多企業并不知道企業社會責任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并且也沒有任何數據來體現它。更多的企業還是只把目光放在了經濟發展上而不是環境保護等領域。”他解釋說,這種不確定源自企業社會責任在中國的不成熟,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在國家幫扶企業、為企業創造良好發展前景的同時,企業也應當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這在中國是必然的趨勢。
“慈善文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這源于儒家思想的影響。”王忠平說道,目前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了這一點,在自身發展和成熟的同時,也越來越關注企業對社會能夠帶來的積極影響。
在貴州茅臺集團的總部,集團的高管們多次強調,企業應當更多的履行對社會的承諾和責任。多年以來,茅臺已經投資巨額資金用于改善公司所在地周邊的基礎設施建設。其中包括機場、橋梁和高速公路的建設。與此同時,茅臺集團還致力于赤水河的生態保護,將這條遠近聞名的白酒“母親河”的環境保護作為公司發展中的一項重要責任。
“我們致力于走一條符合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平衡的道路。”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說。去年茅臺集團銷售收入達到408億元,凈利潤223億元。袁仁國表示,茅臺集團已經保持每年將5000萬元用于赤水河流域的生態治理和保護,并將在未來十年內持續下去。“大品牌要有大擔當。”袁仁國表示,這正是茅臺集團的社會責任感。
隨著基礎設施的改善,直接帶動了地方旅游業發展和投資環境的改善。此外,新機場的即將啟用和高速公路的投入使用,讓當地的物流網絡也得到了長足的提升。而對于赤水河的保護,使得當地居民能夠在更加舒適宜人的生態環境下生活。這些都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在茅臺集團的幫助和幫扶下,仁懷市和茅臺鎮的許多農民通過種植有機高粱,逐步走向了富裕的道路,這也是企業價值的另外一種體現。
多年來茅臺集團還同樣把受災群眾和貧困學生的幫扶作為回饋社會的一項重要目標。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承擔企業社會責任,不僅僅滿足了公眾的期望,還實現了企業回饋社會的責任,是一種幫助企業提升自身品牌價值的“循環式經濟”。
Sam Lee來自銀則企業管理咨詢(InnoCSR),這是一家為許多亞洲企業開展它們的企業社會責任項目的咨詢平臺公司。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的模板源自咖啡業巨頭星巴克。這個總部位于美國西雅圖的飲料企業在中國云南建立了一個咖啡豆農場,并且在那里設立了咖啡發展中心、咖啡種植戶幫扶中心以及咖啡加工工廠等一系列項目。像這樣一個由世界知名品牌所設立的公益幫扶項目,可以提供并帶動整個地區的百姓的就業和收入水平。
“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部分,企業公益在縮小貧富差距和帶動貧困人口增收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Sam Lee說。
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商學院副教授皮特·霍夫曼則表示,中國企業同樣在探索出一條符合自身情況的模式來實現企業社會責任。他說:“企業社會責任在中國仍處于發展的階段,隨著更多的公益組織和平臺來為企業提供相關領域的幫助,中國企業將進一步實現與國際的接軌。而這些都需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
在茅臺管理部門工作的楊燕表示,在現代企業競爭日益激烈的過程中,企業社會貢獻對企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茅臺所提倡的循環經濟建設,其目的是通過保護環境,讓企業在自身得到發展的同時進一步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楊燕進一步說:“在制定公司發展規劃的過程中,茅臺集團把教育捐贈、扶貧幫扶和環境保護作為一項既定的目標來實施。這其中保護水資源是環境保護工程中最為核心的一環。”
對于西方企業而言,一個成功的標志不僅僅是商業上的,還有更多是它如何來幫助更多的人們。皮特·霍夫曼說道,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和國力的不斷提升,回饋社會在中國也同樣將成為衡量企業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
作者簡介: 瑞扎·巴特 ( Riazat Butt ),英國籍,曾在英國知名媒體《衛報》從事多年記者及編輯工作。在知名媒體《金融時報》及BBC廣播公司有過短暫工作經歷,精通英語、北印度語、烏爾都語,中級法語及初級阿拉伯語,擅長多種角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