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碼】說理文體就該大行其道
我們要留給下一代什么樣的語言環境?告別非理性話語,讓說理成為明亮的對話!
責任編輯:蔡軍劍
我們要留給下一代什么樣的語言環境?告別非理性話語,讓說理成為明亮的對話!
近讀丁曉原先生《媒體生態與現代散文》一書,覺得最有意思的是討論中國早期報章說理文體的部分。對此貢獻最著、最為人稱道的是梁啟超的“新文體”,又稱“報章體”(語出譚嗣同)“時務文體”“新民體”(與梁啟超所辦刊物有關)。
現代公共說理需要有相應的寫作形式,這種形式不是由文化傳統自然而然傳承給后人的,而是一種寫作者(當然不是一個人)自覺創造的成果。“新文體”與今天報章說理應有的標準是有距離的,但其形成標志著現代說理的理念開始在中國撒下了成長發展的種子。
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陳述了他的“新文體”:“啟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為文,學晚漢魏晉,頗尚矜煉。至是自解放,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檢束。學者競效之,號新文體,老輩則痛恨,詆為野狐。然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情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