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諸傳統”何以毀壞學術傳統——兼評劉小楓等的學術倫理
這些以“訴諸傳統”為主要手段的所謂學者,并不打算遵循使學術論證得以有效的一般性規則。他們以一己的情懷出發為暫時缺席的后代設計制度,是對后代的尊嚴的貿然侵犯,是在對后人作惡。
責任編輯:戴志勇
這些以“訴諸傳統”為主要手段的所謂學者,并不打算遵循使學術論證得以有效的一般性規則。他們以一己的情懷出發為暫時缺席的后代設計制度,是對后代的尊嚴的貿然侵犯,是在對后人作惡。
何謂“訴諸傳統”的謬誤
傳統文化給予我們許多養分,也給予我們身份認同的參照,“與傳統決裂”的荒誕鬧劇已成為歷史。近年來,中國學者對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的挖掘,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對于作為一般生活方式的傳統文化而言,如果不涉及義理判斷,只涉及私人領域的生活品味習慣的取舍,在這些方面對傳統的挖掘和保護,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內容提供更多樣化的選項,無疑值得提倡。比如說,一個當代中國人到底是喜歡京劇、昆劇抑或是西方的歌劇,是欣賞水墨畫還是油畫,都是個人偏好,不會涉及任何謬誤。
學術活動也是靠傳統來積累的,但在這里,與傳統的其他要素不同的是,這種積累,有其特殊的內在邏輯。這個內在邏輯決定了這樣一條規律:如果在學術活動中被“訴諸傳統”等各種謬誤侵襲,學術就會走上一條自我毀壞的歧途。在更壞的情況下,這種毀壞還有可能禍及學術之外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學術論著以命題為基本單位,從事學術活動的直接目的,就是對命題的真確或錯誤做出判斷,并且對做出此類判斷的根據給出充分的論證,從而給人們推薦具有堅實理性基礎的信念,亦即知識。
何謂知識?大致來說,知識就是以堅實論據為支撐的正確信念。什么才算最有效的論證?這尚存爭議,特別是涉及價值判斷的理性根據問題,也存在不同的進路。但是,在已經形成的學術傳統中,關于存在哪些常見的推理謬誤的問題,學者們卻達成了基本共識。
在西方,人們對這種種謬誤以拉丁文來將它們進行標準化的命名。這些謬誤有兩大類,一類完全是形式邏輯上的錯誤,另一類是非形式邏輯上的謬誤,其中,“人身攻擊”(Argumentum ad hominum)、“訴諸權威”(Argumentum ad verecundiam)等比較為人所熟知,而像“訴諸后果”(Argumentum ad consequantium)、“訴諸傳統”(Argumentum ad antiquitatem)等,則不但常常被忽略,還經常堂而皇之被當作對重大問題進行回答時的主要論證手段。
何謂“訴諸傳統”,為何這是一種謬誤?這里有兩種不同的情形:一種是實然判斷上的“訴諸傳統”,另一種是價值判斷上的“訴諸傳統”。
關于實然判斷,請看如下一個假想的對話:
甲:“美國科幻電影《星際穿越》中科學家說穿越者所在的星球上的一個小時等于地球上的七年,這在現實中有可能是真的嗎?”
乙:“《圣經》上我們的先知早就有過相似的說法,當然有可能是真的啦。”
甲:“為何《圣經》上的說法都是可信的?”
乙:“你我都是基督徒,你不信圣經還算是基督徒嗎?”
甲:“……”
這里,我們知道,不管《圣經》是否真有類似的說法,也不管《圣經》里邊包含了多少真理,對話中的“乙”的這種言說方式,沒有任何論證的效力。如果有誰把這種言說當作學術論證的一種,就是犯了“訴諸傳統”的謬誤。
讓我們再看一例如下的關于價值判斷的假想對話:
甲:“女人應當裹小腳。&r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