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練,我們不做‘保姆’”
這幾年中國軍工出現井噴式發展,卻給一線部隊帶來新的難題。某單位換裝某新型導彈,尷尬的是,竟無一人會操作新裝備。
責任編輯:姚憶江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無論是我軍學員學兵,還是外訓學員,打的比教官還要好。”
這幾年中國軍工出現井噴式發展,卻給一線部隊帶來新的難題。某單位換裝某新型導彈,尷尬的是,竟無一人會操作新裝備。
2015年6月,太陽一竿子高,演習陣地徹底清空,麻雀等常見鳥類也蹤跡全無。8時30分,第一枚“紅箭一73”型反坦克導彈,拖著細長的“釣魚線”,呼嘯而出。
這只是一場實兵實彈演練,也是一場畢業綜合演練。教員魏現杰擔心,導彈中途出現“遲發火”“瞎火”或“啞彈”等意外情況。
演練沒有出現預想的“開門紅”。幾秒后,第一枚導彈意外墜落山坳。射手是來自成都軍區某部的一名學員,緊繃的面部肌肉,難掩失望之意。
反坦克導彈是一種用于擊毀坦克和其他裝甲車輛目標的導彈,解放軍反坦克導彈已形成裝備體系。
傳統的反坦克導彈都是有線指令制導,瞄準目標并且引導導彈飛行,巨大的聲響、煙霧及碎片很可能暴露自身。
豈能讓新裝備等人才?
“上世紀60年代,我國開始研制反坦克導彈。‘紅箭-73’正是我軍裝備的第一種反坦克導彈。”南京炮兵學院廊坊校區反坦克導彈系射擊指揮教研室盧偉教授說。
作為全軍唯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