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才是中國教育的癌細胞駁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的教育觀

沒有尊重的管教是危險的,一不小心就會管教出反社會人格的人。孩子的天性其實是渴望有邊界,有管教,希望知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曾莉蓉 楊昊

(向春/圖)

沒有尊重的管教是危險的,一不小心就會管教出反社會人格的人。孩子的天性其實是渴望有邊界,有管教,希望知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

這是對網上流傳甚廣的一篇演講文章的反駁。該文名為《教育,請別再以愛的名義對孩子讓步》。不認識該文作者復旦大學的錢文忠教授,對錢教授的學術研究也不了解。文中“錢教授”僅代表演講辭中錢教授的觀點。

獨生子女有多可怕

第一遍讀完錢教授這篇演講辭,感覺此文對現實有一定觀照,對中國教育弊病的有些批評,并非沒有道理,若不細究,蠱惑力就這樣產生了。讀第二遍,是驚愕。讀第三遍,看到了錢文背后的一套思維,釋然。但不能一笑了之,事關教育,要多說幾句。

先來概括一下這篇演講辭的“中心思想”:我們面對的是一代地球有史以來從沒出現過的“亞種”——獨生子女。這個亞種可能完全和我們不一樣。我們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都是針對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現在不知道怎么教育這些“亞種”人??鞓方逃?、鼓勵教育、素質教育是扯淡,是以愛的名義對孩子一再讓步,它們使教育成為癌癥。對付這些“亞種”孩子,就應一手拿胡蘿卜一手拿大棒,嚴格管教。

來看看這篇演講辭的思維脈絡:先拋出很多讓人恐懼的“事實”,然后痛斥導致整個惡果的“行為”,最后給出自己救世主一般的唯一“良方”。

這種思維怎么如此熟悉?是的,從小老師教訓我們——如果不努力學習,考個好成績,將來就會窮困潦倒。父母多這樣“正義”地以“為孩子好”的名義“關愛”我們。人一旦被恐懼震懾住,很容易就乖乖聽話。這個思維模式相當好用。

我們大多數人何嘗不是如此?我自己也是這種思維模式教育出來的產品。后來,終于對這種“必須考個好成績”的思維模式有所反思和警覺。像我這樣,沒太多錢教授認為是人的基本素質的“應試能力”,不漂亮,不聰明,不勤奮,口拙手笨,不會討好人,脾氣也不算好,家境貧寒,竟然也可以幸福。于是不得不質疑,曾經老師們教訓的那一套的真實性。于是對先讓人恐懼,然后手揮大棒這一套思維變得敏感起來。

正是錢教授的這套思維模式觸及了我的這個敏感點,讓我想發出一些聲音。

在演講一開始,錢教授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論題:&l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