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母校,你激勵了我嗎?
若不能塑造學生身上公共的善,喚其覺醒,大學自身就是缺乏精神傳統的利益機構。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錢桑妮
若不能塑造學生身上公共的善,喚其覺醒,大學自身就是缺乏精神傳統的利益機構。
在我看來,大學主要透過如下兩種方式建立其聲譽:一是透過科學研究,建立起它在學術界和知識界的聲譽;二是透過本科教育,在公共領域贏得更廣泛的贊譽。
然而,今天中國大學片面地依賴于科研的業績,這不僅意味著大學所享有的聲譽非常不完整,更意味著大學公共精神的嚴重缺失,因為社會才是大學公共性的精義所在。大學與社會發生關聯的公共性又當以本科教育為主要內容,因為有學生才有學校,有優秀的學生才有優秀的學校,學校即學生(尤其是本科生)。學生透過本科教育建立起一生的志業,畢業后遍布社會各個角落更新社會啟發國運。這才是大學聲譽的真正根源,它彰顯了大學教育的本質,即把知識的公共性轉化成社會生活的公共性。
在現代分科日趨細密的知識譜系中,大學應該盡量拓展知識的公共性,方能培養有足夠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