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做火箭還是做衛星?——民間探空者的財富想象和現實

在中國,其實早已有一批民間航天愛好者。他們始于對航天的興趣,繼而在技術和興趣之上,以Space X為標桿,尋找商業和財富的可能。

責任編輯:馮翔

胡振宇和他的部分團隊成員,前排右一是楚龍飛,右二是胡振宇,右三是吳曉飛。 (劉炎迅/圖)

探空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在民間,關于它的財富想象早已分門別類,各自發力。而胡振宇的高調出現,讓原本低調的技術派創業者,進入大眾輿論的視線。

在中國,其實早已有一批民間航天愛好者。他們始于對航天的興趣,繼而在技術和興趣之上,以Space X為標桿,尋找商業和財富的可能。

“大家伙不好做啊。小的好做,因為不需要很大的速度增量。”2015年6月28日晚,科創社區主席羅澍給南方周末記者發來一條微信,此刻,他正在通過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官網,看“獵鷹9號”火箭發射的直播。

搭載了NASA“飛龍號”貨運飛船,預計為國際空間站進行物資補給的獵鷹9號火箭,在發射升空后139秒,突然爆炸解體。

“這是艱難的一天。”NASA人類探索和運營副主管威廉·格斯滕邁爾說,“航天飛行并不容易。”

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多位航天業內的專家和民間愛好者都說,民營航天一定是個大趨勢,效率和性價比是它的優勢,但安全性看來需要更多考量。

“拍個航天宣傳片也可以算是航天領域”

作為胡振宇發跡之地的科創社區,比他早一步開始了具體的財富實踐。它也是當下民間愛好者圈里,最大且最有想象力的一個產業孵化平臺。

早在2001年,劉虎還在讀大學,就創建了科創社區,目標是“一個基于開源技術分享的網絡平臺”。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小學時,他通過自制的一架望遠鏡,看到了月亮上的環形山,恍惚中還看到了飛過天空的衛星。

“從此以后,我就對太空充滿興趣,甚至夢想做一個探測器到月亮上去看看。”劉虎回憶說。

創建科創社區后,劉虎最開心的就是在社區里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各種技術,“即使是受過應試教育‘摧殘’的中學生,也會津津樂道于比課本多得多的科技知識。這讓我覺得充滿希望。”

在劉虎看來,如果航天是一門值得投資的“生意”,在市場經濟中自然會有民間資本去追逐。

現階段中國值得民營資本嘗試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