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高校大幅削減在職博士錄取人數 官員讀博,越來越難
半個身子探入大學校園,想摘得高等教育的最高學位,又因工作在身,事務多,很少如期完成課業,是在職博士目前面臨的尷尬。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馮樂樂 蔡天然
在職博士泛濫遭詬病,21所高校開始壓縮招生。
一兼職博導的某部長與他指導的學生從未謀面,直到論文答辯,才算見了一面。
半個身子探入大學校園,想摘得高等教育的最高學位,又因工作在身,事務多,很少如期完成課業,是在職博士目前面臨的尷尬。
在山東大學法學院念了四年在職博士的朱奇盛(化名)仍然沒有畢業。他現在某中央機關擔任處長。10萬字的畢業論文對他來說,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2015年6月24日,中國人民大學(以下簡稱“人大”)發布了“全面深化博士生教育綜合改革”方案。該方案中的“在職博士生比例在10%以下”和“減少兼職導師數量”兩條規定引起廣泛關注,而方案的其他內容,幾乎被輿論忽略。
朱奇盛突然發現,自己“想讀書”這個簡單意愿的“正義性”,正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質疑。
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就連我這個只管一小撮事兒的處長,想畢業都這么難了,高官(畢業)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嘛!”朱奇盛說。
南方周末記者梳理發現,近十年來,已有十多所高校先后開始限制在職博士招錄數量。而幾乎所有鼓勵培養在職博士的官方政策,也都止步于20世紀。
究竟從什么時候起,在職博士與兼職博導變成了遭人詬病的角色?而簡單地將博士教育改革的板子打在“在職博士”與“兼職博導”的頭上,真的就合適?
在職博士的“難產”
區分在職博士的關鍵因素,是人事檔案與工資關系是否留在原單位。大多數在職博士的學習方式是非脫產的,即“邊工作邊學習”。從就業形式上看,在職博士屬于“定向就業博士生”,即畢業后仍回到原單位工作。除此之外,在職博士與其他非定向博士無異。
半個身子探入大學校園,卻想摘得高等教育的最高學位,更像是不少在職博士的算盤。
1981年11月26日,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共151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點812個,博士生導師1155人。30年來,全國博士學位授予數逐年擴張。2013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迄今共培養五十多萬名博士,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家。
隨著博士體量的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