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命托付給手術機器人嗎? 國內方興未艾,國外審慎評估

適合在狹小空間操控的機器人手術,幾乎已經涵蓋了外科所有科室,高年資醫生累積的手術經驗會因此貶值嗎?

責任編輯:蔣昕捷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楊凱奇 邵啟月

達芬奇手術進行中。 (張海濤/圖)

適合在狹小空間操控的機器人手術,幾乎已經涵蓋了外科所有科室,高年資醫生累積的手術經驗會因此貶值嗎?

2013年前11個月,美國FDA共接到3697起機器人手術的不良事件報告。目前國內機器人手術通常由主任以上醫師操刀,以此控制手術風險。

2015年6月28日,八個月大的妮妮安靜地躺在北京和睦家醫院的外科手術臺上,等待手術開始。

這場手術有些特殊,妮妮的主刀醫生不僅有兒外科專家、北京和睦家醫院外科主任鄭偉,還有他的“小伙伴”——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以下簡稱達芬奇)。

國內第一臺達芬奇早在2006年就落戶解放軍301醫院,但直到2013年底,國內(不含港澳臺)達芬奇的總數只有17臺。不過手術機器人配置潮正在迅速升溫。根據國家衛計委規劃,近三年內將有36臺設備獲得審批。

能把外科手術這項關乎人命的事托付給機器人嗎?如今,中國的醫生和患者都在審慎地評估它的神奇和風險。

最具天賦的手術者

手術室里,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已經調試完畢。更準確地說,它叫“達芬奇機器人輔助外科手術系統”,是一款可以輔助醫生進行外科微創手術的機器人。它由三部分組成:外科醫生控制臺、三維高清成像系統和配有四條機械臂的手術系統。

換上無菌服的鄭偉進入了手術室。這是他做的第三例機器人手術,為了這場手術,他準備了近10天。

影像報告顯示,妮妮有重腎癥狀,在她的身體一側,多余的腎和輸尿管不但沒有正常機能,反而成了“細菌大本營”,讓她的尿道反復感染、發炎。鄭偉打算切除它們。

如果按照傳統的開放手術,需要在腰部開一個比腎還要大的切口,外加一個取輸尿管的切口,8月齡的妮妮顯然承受不了。即便采用微創腔鏡手術,嬰幼兒狹小的腹腔也讓操作難度大增,效果難料。

只能召喚機器人醫生“達芬奇”了。

“達芬奇”的外形像章魚。四條“手臂”中的三條負責握住手術器械進行微創手術,另一條負責攝像和照明。

與人的手臂一樣,達芬奇也有肩、肘、腕三個關節,能完成上下、前后、自由運動與仿真手腕的左右、旋轉、開合、末端關節彎曲共7種動作。它的前臂可脫卸,能根據需要安裝剪刀、鉗子、持針器等不同功能的“手”;而它的腕關節比人的手腕更加靈活,不僅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