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知新】清末的聚斂想象
古人說,凡“財利之說興”,則“聚斂之臣用”。反之亦然。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鄭生竹
古人說,凡“財利之說興”,則“聚斂之臣用”。反之亦然。
按孟子的說法,士可以無恒產,一般人則不可無恒產。古代中國實行“士治”的小政府模式,國家似也帶有士人的特點,即國可以無恒產,而藏富于民,民富則國強。梁啟超1897年就曾說,“民無恒產則國不可理”,是古今中外“有國者之通義”。稍后的報紙也說:專制之君“最不相宜者,則干涉民之財政”。王莽和王安石的改革,“皆欲為民整頓財政”,結果是天下大潰。故“無論其用意之為善為惡,而君位皆不能保”。
此說揭示出那時朝野的一個想象性共識,即中國是因“專制”而致民信不足,故不能像立憲的外國一樣征收大量賦稅而民不怨;若能實行立憲,推行公開的預算決算制,并實施正確的“理財”方法,就可以立刻改進。這是晚清的一大變化,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