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戲眼】只身闖戛納
早在電影剛從無聲進入有聲的時候,即1932年,意大利威尼斯就首創了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隨后,1935年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1946年的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1951年的柏林國際電影節等等,紛紛開辦。從此,遍布五大洲的三百多個國際電影節,使這一與商業娛樂市場并稱為“孿生兄弟”的電影節事業達到了其作用的最高峰。
責任編輯:朱又可
由于互聯網的介入,今年的北京和上海國際電影節票房分外火熱,電影節在中國的社會影響日漸矚目。我多次講過,電影節是主流商業電影市場的補充,是電影文化藝術市場的領頭羊。在今天,中國電影被“唯票房”潮流裹挾,被好萊塢電腦游戲式的“暴漫”式電影壟斷的情況下,電影節的價值尤顯珍貴。
早在電影剛從無聲進入有聲的時候,即1932年,意大利威尼斯就首創了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隨后,1935年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1946年的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1951年的柏林國際電影節等等,紛紛開辦。從此,遍布五大洲的三百多個國際電影節,使這一與商業娛樂市場并稱為“孿生兄弟”的電影節事業達到了其作用的最高峰。
可是,由于東西方的隔離和五六十年代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冷戰”歷史,國際電影節這項活動與中國一直非常疏遠。上世紀三十及四十年代,我國電影藝術家拍攝了《神女》《馬路天使》《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東流》等許多影史經典,都無緣國際電影節;僅1935年蔡楚生的《漁光曲》,在首屆莫斯科電影節上獲得了“榮譽獎”。之后近四十年里,中國電影只能參加社會主義國家的電影節,如在捷克卡羅利發利電影節上,1950年石聯星因《趙一曼》獲最佳女演員獎,1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