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帽子的戴與摘:“德拜事件”始末
彼得·德拜是美籍荷蘭裔著名科學家,193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1950年獲馬克斯·普朗克獎章。他被譽為“科學奇才”,在量子物理學、電化學、X射線分析、微波波譜學等領域做出了杰出貢獻。
責任編輯:劉小磊
德拜(左)和普朗克
彼得·德拜(Peter J. W. Debye,1884-1966)是美籍荷蘭裔著名科學家,193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1950年獲馬克斯·普朗克獎章。他被譽為“科學奇才”,在量子物理學、電化學、X射線分析、微波波譜學等領域做出了杰出貢獻。盡管出身貧寒,但天資聰慧,智力過人,在大學時代就顯露出了與眾不同的才華,被他的導師、德國物理學家索末菲譽為自己“最大的發現”。作為科學家,德拜興趣廣泛、成果眾多。分子偶極矩的單位“德拜”就以他命名。他利用更簡單的方法推導出普朗克輻射公式,得到普朗克本人的首肯。他改進了愛因斯坦的比熱理論,正確地預言了低溫時的固體熱容。
作為科學管理者,他擔任過威廉皇帝學會物理研究所所長,德國物理學會會長,德國航空研究會理事等職,社會影響非常大。1933年希特勒上臺后,他還留在德國任職,不免讓人產生懷疑。在納粹處于巔峰的1940年,他移居美國,在康奈爾大學擔任化學系教授,一直到去世。
“劣跡斑斑的諾貝爾獎得主”?
在2006年以前,盡管也有人對德拜在納粹時期的表現略有微詞,但總體上,德拜作為一名正直科學家的形象,并沒有受到影響。2006年1月的第三個星期,創刊于荷蘭被納粹德國占領時期(1940-1945),具有深厚愛國情懷的《自由荷蘭》(Vrij Nederland)雜志,發表了荷蘭作家里斯彭斯(Sybe Izaak Rispens)的一篇文章:《劣跡斑斑的諾貝爾獎得主》(Nobel Laureate with Dirty Hands)。這是從作者準備于一周后出版的《愛因斯坦在荷蘭》(Einstein en Nederland)一書中摘出的一章,本意是為書做點廣告。正是這篇文章的發表,引發了一場所謂的“德拜事件”(Debye Affair)。
里斯彭斯將德拜描述為納粹同情者,他的主要依據,是1938年12月德拜以德國物理學會主席的身份發給其猶太裔會員的一封信。在這封信中,德拜要求猶太裔會員辭職。信末還有“希特勒萬歲”字樣。對于德拜去美后與德國有關當局還聯系一事,里斯彭斯做了一些揣測,認為德拜在納粹德國快要蹂躪整個歐洲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