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孩子,不要婚姻未婚生子“實驗”

在中國,不婚思想逐漸流行,未婚生子現象增多。兩個非典型的男女,分手后他們決定:生下孩子,不要婚姻。他們借眾籌社會撫養費,“向這個社會”提問:為什么不結婚生孩子就要面臨這么多的制度障礙?

責任編輯:蘇永通 實習生 薛小麗 梁嘉瑩 鄭麗嬌

 

沈博倫與他們的孩子。 (受訪者供圖/圖)

 

在中國,不婚思想逐漸流行,未婚生子現象增多。兩個非典型的男女,以眾籌社會撫養費的方式,試圖引發人們從制度層面來關注:生育權能不能與婚姻脫離?我們不下結論。

分手后他們決定:生下孩子,不要婚姻。他們認為,比起形同虛設的婚姻,給予愛更有利于孩子成長。

他們借眾籌社會撫養費,“向這個社會”提問:為什么不結婚生孩子就要面臨這么多的制度障礙?

“生育權確實不應該跟婚姻綁架在一起,但撫養孩子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首先,你的生活絕對不會和從前一樣。”

2015年7月7日晚上9點,沈博倫結束了在上海的一個節目拍攝,回到位于北京的吳霞家中。這里是他最近一兩個月的臨時落腳地。

15天前,他和吳霞的孩子剛剛出生,正趕上父親節;但5個多月前,當吳霞懷孕17周時,他們分手了。

兩個人商量后的結果是:

孩子生下來,一起養。

結婚?NO!

他們認為,生育和婚姻是獨立的兩件事?;橐鲋慌c感情有關,不愛了就沒必要在一起;孩子也不一定非要在個“完滿”的家庭里長大。如果兩個人都能給孩子愛,將比形同虛設的婚姻更利于孩子成長。

但沒有婚姻,現實中的麻煩大了。

根據北京市的有關規定,單身狀態的吳霞無法享受生育保險。要想給孩子上戶口,必須提交沈博倫和孩子的親子鑒定;即便兩人都是第一胎,也必須繳納社會撫養費。

他們在網上發起了眾籌,但很快被下架,伴隨著激烈的爭議。

眾籌,“順帶讓大家討論一下制度”

26歲的沈博倫是個極度追求自由的人,他反感包括婚姻在內的一切制度,認為那都是對人的束縛。甚至身份證過期很久了,也一直沒有去換。

最近因為孩子辦出生證明,必須提供父親的有效身份證,他才回了一趟上海,順便受邀參加了一個電視節目。

6月21日,孩子出生當天,沈博倫和吳霞在網上發起了一個社會撫養費的網絡眾籌,希望每人捐10元錢,幫他們把這筆約四萬元的費用交了,引發了很多媒體關注。

這筆費用雖不算太多,對沈博倫來說也是壓力。這個年輕人的工作經歷可謂相當“自我”。

2012年從中國傳媒大學畢業后,他先去了一家外企做活動策劃,一年后離職。除了對收入不滿意,理由還有,他覺得都是在為公司的利益服務,沒有自身的價值。

隨后,他發起了一個名為“+box”的項目,意為“跳出盒子”。他挑選了北京上海廣州等十個一、二線城市游歷,帶著攝像機,在每個城市收集100個年輕人最想問世界的一個問題,做成視頻后參加展覽。項目的費用主要來自網絡籌款。沒有盈利。至于個人生計,只靠打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