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羌大捷: 拯救七千英國大兵

這場慘烈的勝利,讓中國軍隊得到了世界性的贊譽。

責任編輯: 姚憶江 助理編輯 溫翠玲

載著中英士兵的坦克穿過仁安羌油田。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這一回我帶頭沖,子彈從胸膛打進去的是英雄, 從屁股打進去的是狗熊!”

這場慘烈的勝利,讓中國軍隊得到了世界性的贊譽。

2013年夏,一場大洪水把緬甸仁安羌平墻河舊橋徹底沖垮。

“聽鎮上的老人講,二戰時這里打過很慘烈的一仗。”丹尼森的家就在平墻河橋頭,這名31歲的緬甸青年取了個英文名字。

丹尼森的木屋內,擺放著幾張桌子,供行人歇腳,吱吱響的舊冰箱堆滿了各式冷飲。門檻,是從舊橋撿來的一條柚木。他遙指河床中裸露的舊橋墩,“英軍當年就是從這里撤退的。”這一役,被史學家稱為“東方敦克爾刻大撤退”。

1942年4月19日,緬甸仁安羌小鎮,千余名中國遠征軍士兵與日軍兩個聯隊三千多人激戰,挽救了七千余名英軍的生命,還解救了被日軍俘虜去的英軍、美國傳教士、外國教師,以及世界各國駐緬甸的新聞記者、婦女五百多人。

如今,熱浪吹拂著棕櫚樹,仁安羌小鎮上,棕櫚枝葉搭起的涼棚內,緬甸人悠閑地喝著下午茶,幾名身著“龍基”(緬甸長裙)的人躲在小股溪流中納涼,他們很納悶:為什么總有日本人、美國人、英國人和中國人前來拜祭。

“見死不救? 不是中國軍隊的行為”

“仁安羌,緬甸語的意思是‘油河’。那時,仁安羌到處是鉆井和油田,繁華不遜色于附近的曼德勒、蒲甘。”丹尼森說。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著《緬甸作戰》亦有印證,仁安羌油田曾是緬甸最大的油田,也是伊洛瓦底江沿岸各城鎮的總發電基地。深受資源匱乏之苦的日本,對此早已垂涎三尺。

二戰時,緬甸是英國殖民地。面對日軍的進攻,英國人卻不愿拼光在這熱帶叢林和戈壁灘上,他們盤算著,讓中國遠征軍阻擊日軍,從而將主力部隊安全撤到印度。近似逃跑的大撤離發生在1942年4月14日深夜,英軍第一師徑自向仁安羌油田撤退。

英軍第一師倉惶撤退,甚至來不及破壞油田。日軍第33師團趁機緊逼,一支3000人的聯隊隱秘地繞到英軍后方,占領平墻河大橋。遠望大橋上飄起的太陽旗,英軍第一師師長斯高特(Scott)立刻明白,已被日軍關進鐵甕。

從1942年4月15日被包圍,到18日,與日軍激戰兩晝夜,英軍已彈盡糧絕。英軍第一軍團長史利姆在回憶錄《反敗為勝》(Defeat into victory)中透露,日軍還切斷了水源,哀嚎的英軍士兵,紛紛要求長官繳械投降。長官也答應,若24小時內無援軍來救,就可以考慮投降。

被困仁安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佳凝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