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戰場,誰的戰爭?抗戰期間中英緬的合作與紛爭
緬甸,已然成為英國殖民者“從兩端點燃的蠟燭”。英國的傲慢、專斷,最終把緬甸推向了敵人的懷抱。
責任編輯: 姚憶江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仁安羌大捷紀念碑的守陵僧侶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說,戰后的二三十年間,整座501高地上寸草不生。紀念碑兩側,新移植的幾株柏樹倒是枝繁葉茂,老人說,他每天都要用瓦罐從一公里外的河流中取水澆灌。
“這是你們和日本人的戰爭,不是我們的(戰爭)。”47歲的茂昂是曼德勒一所中學的歷史教師,也是緬甸二戰史研究的民間學者。
2015年7月6日中午,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茂昂剛從日本捐贈的二手公交車走下來,車載空調已被拆除,滿頭大汗的茂昂擺弄著手中的日本產手機,不忘反復強調緬甸是戰爭的真正受害國。
硝煙已散,偏見難消。如今,緬甸民眾是如何看待抗戰史?如何看待中國遠征軍的作戰?英國又承擔著怎樣的角色?
童年起,華人醫師劉永輪就經常聽到來自緬甸社會的詰責:“英國人給緬甸帶來了戰爭。”
不愿看到中國軍隊在緬甸打勝仗
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全面侵略中國,中國與外界的聯系幾乎全部中斷。次年11月,滇緬公路開通,成為中國抗戰的輸血管。
這立即引起日本政府對緬甸及其宗主國英國的不滿,劉永輪說,這卻被緬甸歷史教科書認定是“二戰緬甸戰場的導火索。”
當時,緬甸下議院向中英兩國提出抗議,最堅定的反對者當屬緬甸人民黨領袖吳素。他認為,日軍會不惜一切奪取滇緬公路。
迫于日本以及緬甸各方勢力的阻撓,1940年7月17日,英國政府宣布關閉滇緬公路三個月,并禁止從香港向中國內地運輸武器彈藥等軍用物資;禁止通過緬甸輸出武器、彈藥、汽油、卡車以及鐵路器材。
中國抗戰的輸血管一時堵塞。直到1942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佳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