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飛刀”到“出走潮”醫生的“革命”與“改良”
如何讓淤積在公立醫院系統里的醫生流動起來,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是解決目前中國醫療系統供需矛盾的關鍵。在新的政策與市場背景下,醫生們正在自發探索著以各種方式從醫院“出走”,他們開始向著陳舊的醫療體制“動刀”。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劉仕崢 劉慧敏
在新的政策與市場背景下,越來越多醫生正在探索以各種方式越過公立醫院的體制高墻。
醫療在過去兩年間,成為資本與政策青睞的紅海。但醫生,成為每個故事里的稀缺資源。解決不了醫生從哪里來的問題,再好的故事都沒了結局。
如何讓淤積在公立醫院系統里的醫生流動起來,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是解決目前中國醫療系統供需矛盾的關鍵。在新的政策與市場背景下,醫生們正在自發探索著以各種方式從醫院“出走”,他們開始向著陳舊的醫療體制“動刀”。
成立醫生工作室、建立醫生聯盟……2015年,醫生“出走”屢屢成為新聞。
早在兩年前,醫生流動就曾成為熱門話題,自由執業醫生張強、急診科女超人于鶯等一批醫生,以決絕姿態徹底從公立醫院離職,探索醫生成為“社會人”的N種方式。
此后,國家不斷出臺政策,鼓勵醫生“多點執業”,北京、浙江、廣州等地陸續跟進具體細則,允許醫生不用從原單位辭職,就可以在不同醫療機構行醫。政策撕開一道口子,成為本輪醫生流動潮的最主要助推劑,各種形式的“體制內”探索層出。
如何讓淤積在公立醫院系統里的醫生流動起來,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是解決目前中國醫療系統供需矛盾的關鍵。事實上,雖然政策至今仍未徹底給醫生自由流動松綁(破除醫生的事業單位人身份),但需求必定產生供給的鐵律,讓醫生的流動在管制下以灰色的暗流——飛刀、走穴等方式存在——雖然政策已有松動,但這仍然是目前大部分醫生更愿意選擇的、成本更低的流動方式。
南方周末選取4個故事,管窺體制內外醫生流動的熱度、艱難、爭論、應對。
先鋒的“鐵三角”
兩年半的時間里,張強從一個人,變成了一個集團。這么做的原因是,他覺得醫生自由執業,一個人裸奔,和體制單打獨斗,挑戰太大了。
張強算是中國自由執業醫生的開創者。
他以裸奔之姿,離開公立醫院體系,已經兩年半有余。
兩年半的時間里,張強從一個人,變成了一個集團——張強醫生集團。
去年7月1日,張強對外宣布成立醫生集團。成立至今,已經有6個專家團隊在運轉,簽約合作的醫療機構,已經擴展到上海禾新醫院、上海沃德醫療中心以及上海和睦家3家,均是外資私立高端醫療機構。
作為一個公司而非醫療機構,醫生集團探索的是一種新型的醫生和醫院的關系——在這個平臺上,醫生不再是機構的雇員,而是一種契約(勞動合同)約束下的“自由人”。
醫生集團的首席醫生,和公司簽約后,可以在不同的醫療機構為病人看診、手術,醫生集團為這些“大拿”醫生配備年輕醫生和專家助理(后兩者是集團雇員),組成醫生團隊。
這種醫生、醫生集團和醫院的新型三角關系,使優質醫生不再隸屬于或束縛在一個醫療機構中,最大程度地“榨取”醫生價值,解決醫患關系中優質醫生供給不足的短板。
為什么一定需要醫生集團這個類似“醫生經紀公司”的組織?醫生不能自己完成和醫院的對接么?
張強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是其經歷過的困難和獲得的經驗,讓自己在離開體制一年多后,有了創辦醫生集團的想法。否則,醫生自由執業,一個人裸奔,和體制單打獨斗,困難太多。
雖然很少對外人提及,但張強的自由執業之路諸多磕絆。
比如,剛出來不久,工商、稅務就找上門來,原來是有人舉報。其當時簽約在外資醫療機構沃德,自由執業,不當雇員,也不拿工資,收入完全來自于診療費用。這就造成了困難,怎么納稅?
“當時不懂,舉報就來了。”張強說,只好請客吃飯、溝通,最后工商部門建議,成立個公司吧,有個法人實體,就可以納稅了。稅務局說,你們這么大的專家,按一個月三萬塊繳稅吧,“這還是照顧我”。
剛出來執業時,進賬為零,哪里有三萬塊的收入?張強只好自己每個月打三萬塊到沃德的賬上,七七八八扣掉幾千塊,再把剩下的兩萬多塊拿回來。
“因為我走過這樣的路,最知道自由執業的醫生需要什么”,張強稱,醫生集團要做的,就是為自由執業的醫生服務,給他們配備好助理、護士團隊。稅收怎么弄、怎么簽約,都幫他們搞定。
除了成為醫生保姆,醫生集團最重要的價值,是幫助醫生打造個人品牌。在公立醫療體系下,病人找醫院不找醫生,醫生品牌價值為零。這也是阻礙醫生離開組織的重要心理障礙,“沒有名氣,就不會有病源。”
因為離開了公立醫院固定的病源,醫生集團的醫生一開始收入都是下降的。張強稱目前醫生集團整體上可以收支平衡,病源九成都是醫生集團自己的病人,合作的醫療機構提供的商業保險病人能占到1成左右。而醫生集團自己的病人中,六成還是靠醫生原有病人的口碑傳播,兩成是其他的醫生介紹,剩下的則是通過互聯網等其他渠道找到醫生集團。
“在國外,最頂尖的醫生絕對不會成為醫院的雇員,而是自由執業的”,張強稱,在這種關系下,醫生的薪酬體制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首席醫生不再拿死工資,而是“按勞取酬&r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