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科:“醫學之本”竟成“科室之末”“沒人干、沒人會、沒學生學”
出于“病理界的自我保護”,醫生的報告越來越謹慎,常常是“高度懷疑”“可能是A或者是B”“不排除C”這樣的描述。到最后還是病人倒霉。
責任編輯:蔣昕捷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邵啟月 楊凱奇
病理醫生每天要這樣看上百張片子,腰椎病、視力下降、慢性神經損害等在每個高年資醫生身上幾乎都能找到。
據統計,全國有執照的病理醫生僅九千余人,按照每100張病床配備1名-2名病理科醫師計算,缺口高達4萬-9萬人。
出于“病理界的自我保護”,醫生的報告越來越謹慎,常常是“高度懷疑”“可能是A或者是B”“不排除C”這樣的描述。到最后還是病人倒霉。
被“現代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稱為“醫學之本”的病理科,在中國正淪為不受重視的“輔助科室”。打開各大醫院官網的科室概覽,大多數沒設病理科,有的話也是忝陪末座。
2015年6月初,中南大學湘雅二院的一名進修醫生給院長寫了一封長信,講述了他陪同學母親到該院看病的種種遭遇。這個求醫過程也被業內人士看做病理科困境的縮影。
患者因上腹脹痛伴惡心、嘔吐,先后在當地縣醫院及市醫院住院診治17天,做了4次胃鏡檢查。臨床高度懷疑惡性病變,由于胃鏡活檢困難,無法確診,建議到上級醫院進一步診治。
“活檢困難,建議會診。”由于基層醫院缺乏病理檢測能力和手段,這種轉診十分常見。
患者到了湘雅二院這樣的三甲醫院,主診醫生在沒有病理確診的情況下認為,基本確定是十二指腸惡性病變,不用等病理報告,必須立刻做腫塊腸段切除。
患者決定等待病理結果,幾天后結果顯示是“非霍其金淋巴瘤”(一種血液病,以化療為主,不用手術)。于是進修醫生給院長寫了信并提出建議。湘雅二院的黨委為此發出倡議,認為“這是一劑難得的清醒劑”。
比起病理診斷不受重視,更大的危機是后繼無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技術學組組長孫保存教授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預測:“五年之內,中國病理醫生就會面臨更大的人才危機。”
據國家衛計委統計,全國有執照的病理醫生僅有9000余人,按照每100張病床配備1名-2名病理科醫師計算,缺口高達4萬-9萬人。
名詞解釋
病理診斷:對手術切下或尸體解剖取下的腫瘤標本,固定染色后,在顯微鏡下進行組織學檢查,以診斷疾病。
中國特色的病理會診
大批患者和家屬從三四線城市趕到大城市來,手上握著“建議上級醫院會診”的報告和病理切片,堵在三甲醫院病理科門口,等待著生和死的答案。病理診斷書,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判決書,因為臨床上,約80%的病理診斷是腫瘤病理。
盡管影像學和各種檢查技術飛速發展,但“病理診斷仍然是腫瘤各種檢查方法中最可靠的金標準,也是疾病的最終診斷”。孫保存說。
孫保存所在的天津腫瘤醫院,擁有著國內最大、最先進的腫瘤組織標本庫,腫瘤樣本高達45000份。但和國內大部分醫院一樣,這里也面臨著一系列的生存困境。
2015年6月的一天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