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120例中的秘密區域限批:環保殺手锏的邊界在哪

作為我國首創的環保制度,區域限批已被寫入新環保法。施行近十年來,這項制度成為環保治理的殺手锏,漸成常態化的趨勢。而與之相伴而生的失序風險,也亟需解決。7年前環保部曾下發的征求意見稿,被呼吁重上日程。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唐歡 楊凱奇

近2/3省份曾被環保部(環??偩郑﹨^域限批 (梁淑怡/圖)

近1/4的限批內容指向總量減排任務 (梁淑怡/圖)

作為我國首創的環保制度,區域限批已被寫入新環保法。施行近十年來,這項制度成為環保治理的殺手锏,漸成常態化的趨勢。而與之相伴而生的失序風險,也亟需解決。7年前環保部曾下發的征求意見稿,被呼吁重上日程。

有什么方法可以打擊地方保護主義、有效督促地方政府重視環保?

環保界有一個共同的回答是:環評區域限批。這項因為環境整治而暫停相關區域內建設項目環評的制度,像連坐一樣,以環評為抓手,卡住了違規的地方政府的喉嚨。

2015年6月15日,在被環保部督辦的223天里,因受到區域限批,河南省安陽市暫停了118個涉及大氣污染排放的項目,涉及近百億投資。“限批和按日計罰同等重要,政府招不來項目,著急啊。”一位當地環保局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按日計罰針對的是企業,區域限批針對的則是政府,這兩項制度都被寫入了2015年實施的新環保法。在新近實行的國家防治行動和地方法律法規中,區域限批不僅作為未完成任務的責任追究措施被列入《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水污染防治計劃》,在上海、陜西、湖北、海南等地,亦被視為治理大氣污染的重拳。

不過,2015年,一篇英文論文《中國的環評區域限批:環境威權主義的合法性》指出區域限批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缺乏公眾參與,制度不夠具體。論文的第一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竺效在2014年發表的另一篇論文中,同樣肯定了區域限批的積極作用,但也提出了諸多完善此項制度的建議。

南方周末記者遍查環保部和各省市環保部門等網站,搜索了全國近十年來的區域限批案例,以回溯和總結這一殺手锏的演變足跡。

9年120例近兩年激增

據竺效的統計,區域限批的第一個案例出自四川省環保局(即現在的四川省環保廳)。2006年12月15日,瀘州電廠發生柴油泄漏污染事件,造成瀘州市區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