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火煲出一世飲食男女
在李安之前,西方人見識到的華人電影,不是歷史片里與五千年文明同呼吸的沉重影子,就是呼呼喝喝的江湖兒女。他撬開這塊遮住文化溝通的高墻的一點角落,讓東西方的空氣互相流換,這也許是他對華人電影最大的貢獻。
(豆瓣/圖)
李安憑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第二次拿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之后,他的生平事例迅速在素愛勵志故事的網絡上傳開了,尤其是他那個蟄伏在家當了六年家庭煮夫的往事,更是讓許多怨夫們找到借口:“果然成就一番大事業的男人背后得有一個偉大的女人。”
能得出這樣粗暴結論的人,大約都是沒認真在廚房待過哪怕六天的,更沒應付過烈火熱油之間那些瑣碎事兒:竹筍下鍋前得先焯水去青澀味,糖醋排骨也得先腌后燉再炸最后炒糖色,煲仔飯想出焦香撲鼻的鍋巴就得細火慢候,更別提面食的手感、爆炒的火候、甜咸酸辣的調和。
想一想,六年失業生涯里按耐住焦灼一邊繼續大量閱讀、閱片,一邊心平氣和的將廚藝練到讓岳父母差點投資開店的地步,李安這鍋湯絕非幾個“貴人”幾幅秘笈相助就能煲好的。
我第一次看他那部《飲食男女》的時候,還不知道他這段廚房往事,但片頭那幾分鐘的廚房特寫著實驚了我一跳。很少有導演能將煎炒烹炸的拍得那么有日常美(而不是形式美),油鍋的嘶嘶聲、砧板上的菜蔬鮮肉、燉盅里的老火湯,從畫面到聲響都絲絲入扣,遠遠勝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