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沭陽:公轉民,自由;民轉公,限制仇和教改后遺癥

沭陽民辦教育之興衰,是一個洞見中國民辦教育發展的縮影。

責任編輯:呂宗恕

資金鏈斷裂、盲目擴張是民辦學校倒閉的兩個主要原因。 (CFP/圖)

十六年前,沭陽上千公辦教師因工資高跳槽民辦學校,民辦教育風起云涌。

十六年后,因資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善等原因,當地民辦學校驚現大幅萎縮,千余公轉民教師紛紛踏上回歸公辦學校之路,但路途艱辛。

沭陽民辦教育之興衰,是一個洞見中國民辦教育發展的縮影。

“大概從1999年起步,十五六年時間,沭陽民辦教育經歷了從最初的兵強馬壯,到現在的不斷萎縮。”沭陽縣分管教育的副縣長顧宇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沭陽是江蘇省三個省管縣之一,位于蘇北地區的宿遷市轄區內。因當年財政吃緊,公辦教育舉步維艱,教師待遇低,時任縣委書記仇和力推民辦教育,成為當時突破困境的一大亮點。沭陽以教改重鎮的姿態,一度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

如今,時過境遷。面對日漸萎縮的民辦學校,不少公轉民教師想重回公辦學校。多位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老師說,當年縣委縣政府有過文件,會保留他們的事業身份不變,他們尤其記得當年仇和對此公開說過的一句話:“來去自由,不設門檻。”

“現在政府似乎不認賬了。”61歲的劉中澤是近千名公轉民教師中的一員,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對此,顧宇坦言,情況并非如此,“我們已經開始著手制定扶持民辦教育發展的條例”。

曾經的光榮歲月

“坦率地說,這是個歷史遺留問題,怎么解決,考驗執政智慧。”沭陽縣有官員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早在1996年,宿遷縣改市,轄沭陽、泗陽、泗洪、宿豫四縣和宿城區。時任沭陽縣委書記的仇和是籌建小組成員,兼任宿遷市副市長。

顧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當年仇和治下的沭陽縣進行教育改革在宿遷做得最早,規模最大。作為縣委書記的仇和,因此一度引發巨大非議,被認為導致國有資產的大規模流失。但非議之下,各項改革并未止步。

民辦學校興起的初期,公辦學校老師月薪大多由各地財政撥款,標準不一,一般在300-600元,每月還要扣除10%,用來支援縣城修路等市政工程,這也是當時仇和施政的爭議之一。更要命的是,工資還常常不能及時發放,甚至打白條,這讓老師們的生活壓力很大。

而新興的民辦學校,老師月薪都在1200-2000元,此外還按照多勞多得原則,拿課時補助。就是在那樣的背景下,大批公辦老師轉投民辦學校。

在南方周末記者接觸到的多位公轉民教師中,有一些老師出資金,或以知識入股,以股東身份直接參與創建民辦學校。而一些公辦學校經改制成為民營學校。在最初的那幾年,正是民辦學校的黃金歲月。

“當時能進民辦學校,是很有面子的事兒,意味著你有能力。”一位要求匿名的老師說,新創建的民辦學校常常會將幾位在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