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土長的民辦學校是無娘養的”訪中國民辦教育共同體研究員王紅順
成立于2012年的中國民辦教育共同體,是一家地方性、非營利性義務教育發展民間組織。它的成立標志著民辦中小學進入了抱團發展的新時代。
責任編輯:呂宗恕
“作為教育補充,民辦教育為‘普九’及防止留守兒童輟學做出巨大貢獻。”中國民辦教育共同體研究員王紅順說。還是河南民辦教育共同體理事長的他,長期在一線參與教學實踐和民辦教育改革的研究。
成立于2012年的中國民辦教育共同體,是一家地方性、非營利性義務教育發展民間組織。它的成立標志著民辦中小學進入了抱團發展的新時代。
南方周末:江蘇沭陽縣曾大力興辦民辦教育,這些年陸續有民辦學校倒閉,結合國內其他地方出現的相似問題,你認為民辦學校遭遇如此厄運的原因是什么?
王紅順:縣域農村民辦教育面臨的困境,需要從生源、師資和政策三方面來分析。
從生源視角看,首先是因為近年來生育的下降,公、民辦入學人數均呈逐年遞減趨勢;其次,受“兩免一補”政策的影響,一部分民辦學校的學生返流到當地的公辦學校;第三,由于大學擴招及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現狀,新的讀書無用論在農村有所抬頭,許多農村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因而農村家長對孩子教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