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校點兵】“還原真實的抗戰,是對戰爭最好的紀念”
抗日戰爭是一段充滿血與火的歷史,娛樂化的方式來表現殘酷的戰爭,是對歷史的褻瀆。為什么會出現情節夸張化、娛樂化的抗戰神???這種文化現象背后隱藏了怎樣的歷史?
責任編輯:姚憶江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守衛關口的中國士兵。
抗戰勝利70周年臨近,屏幕之上,無處不在“打鬼子”。自電影《斗?!纷呱香y幕,日本演員冢越博隆就成了“鬼子專業戶”,備受中國觀眾“憎惡”。
許多抗日劇中的主人公都身懷絕技。手撕鬼子、氣功打鬼子、用手榴彈炸下天空中盤旋的飛機……直到2015年春天,《一起打鬼子》的女演員從褲襠中摸出了手雷。自此,抗日神劇徹底走向惡俗。
抗日戰爭是一段充滿血與火的歷史,娛樂化的方式來表現殘酷的戰爭,是對歷史的褻瀆。為什么會出現情節夸張化、娛樂化的抗戰神???這種文化現象背后隱藏了怎樣的歷史?
消滅一個“鬼子”有多難
“抗戰中,中國軍隊受傷最多的部位是哪?”
多年前,一位黃埔老將軍告訴筆者,“是在腳后跟。”戰場上,中國士兵臥倒時倘若不小心把腳后跟“翹出來”,抓住這瞬間,日本士兵會趁機射傷中國軍人。
“打鬼子”,遠沒有神劇渲染的那么容易,否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9月日本戰敗投降,中國的抗日戰爭何至于血戰14年?中國何至于付出3500萬人傷亡的代價,包括380余萬軍人?
抗戰初期,不少國民黨參戰部隊幾乎是清一色的德式裝備,這同日軍甲種師團比存在優勢,人數比是2∶1,火炮比大約是3∶1。按理說,3個師(一個軍的編制)也可以對付日軍1個師團。然而,打起來卻往往是10個國民黨德式裝備師,才能敵得過日軍1個甲種師。恰恰相反,日軍一個大隊往往可以對付國民黨軍一個師。
兩軍的差距,遠不是武器裝備造成,更多的是訓練水平、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