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國企產權改革路 國企改革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30年來,國企產權改革從無人敢提到激進實施再到陷于停滯,始終在收與放、進與退的兩難之間苦苦摸索。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市場普遍期待2015年下半年國企改革將會全面推進,而央企重組則是其中萬眾矚目的大戲。
30年來,國企產權改革從無人敢提到激進實施再到陷于停滯,始終在收與放、進與退的兩難之間苦苦摸索。
中國國企改革啟動至今已30年,其中產權改革的進與退是其中的一條主線。
30年間,第一個10年里政府嘗試了除產權改革(或稱所有權改革)以外的各種探索,如兩權分離、承包制等;第二個10年,是被動實施激進產權改革的國退民進的十年;第三個10年,產權改革限于停滯,國企效益轉好,逐漸做大。
梳理產權改革的歷史,有助于看清楚國企改革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從要有好廠長到要有好制度
1984年,中國開始國有企業改革的探索。
此前,國營企業是附屬于政府的一個個生產機構,企業內部花2萬元翻修廁所都要請示上級主管單位。1984年3月,福建省召開一次“廠長經理研究會”,與會的55位廠長、經理聯名給時任福建省委書記項南、省長胡平上了一封呼吁書,要求為企業家“松綁”。隨后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等轉載這封呼吁書。
1984年10月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搞活國營大中型企業,思路是“兩權分離”,即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全會提出探索國營大中型企業的多種經營方式,包括承包制、租賃制、破產制度、經營責任制、股份制等。
這年,國企改革啟動“利改稅”,即把企業原來的利潤上繳改成稅收。但當時征收的企業所得稅、調節稅等稅率過高,僅給企業留利9.8%,用作設備更新、大修基金、福利基金和工資獎勵基金。這實際上是竭澤而漁,結果造成財政連續22個月大滑坡,企業利潤連續20個月下降。
這種背景下,1986年初,一些地方的國企經營不下去,就模仿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搞起了承包。
承包制在短期內調動了積極性,短短半年就扭轉了財政收入下降的趨勢,但也逐漸暴露出弊端,比如承包基數需要一對一談判,造成企業之間苦樂不均,“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另一方面,承包制賦予了企業廠長經理過大的權力,出現一些問題。
據當時在國家體改委的賈小梁回憶,當時有一種觀念,一家企業能否搞好,關鍵看有沒有一個好的廠長。因此很多企業建立了廠長負責制,“一個人說了算”。但后來暴露出很多問題,如中國長江動力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兼總經理于志安卷款出逃菲律賓。于是理論界又反思,人靠不住,搞好一個企業得靠制度,要把裁判員和運動員分開。
承包制未見明顯成效后,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改革中出現的股份制形式,是社會主義企業財產的一種組織形式,可繼續試行。由于不是所有制形式,所以股份制不涉及“姓社姓資”的問題。
最早提出對國有大中型企業進行公司制改造的,是1985年出版的《股份化:進一步改革的一種思路》一書。經濟學家董輔礽1987年則在《所有制改革與經濟運行機制改革》一文中提出,“兩權分離”無法真正解決國有企業的問題,應該用股份制取代國有制。而北大教授厲以寧則因大力倡導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而被稱為“厲股份”。
1984年11月,上海首家股份制企業飛樂音響公司成立,隨后公開發行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張規范化股票。
十三大對股份制加以肯定后,北京、上海、四川、浙江、廣東等地推行了國企的股份制改造。但1989年之后,股份制改革受到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