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朗讀的故事 臺灣股災時期的文化記憶

如果李白當年有錄音,我們可以聽見他那帶著吉爾吉斯的外國口音,用豪邁的聲音唱道:“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君不見……”那是何等的感受?

責任編輯:朱又可

《創世紀》創刊的三詩人:左至右洛夫、張默、痖弦,攝于2014 年10 月。 (楊渡/圖)

股票落底文化下鄉

故事起源于2008年,金融海嘯的危機時刻,全世界愁云慘霧中,文化成為低度生存情境下的荒原。沒人知道未來,沒人敢花錢買票,文化活動找不到贊助,藝文演出停擺。相較于經濟的危機,文化更是被漠視的棄兒。最讓人憂心的不是文化衰落,而是灰了心喪了志的那種無望感。

我心里想:總可以做一點什么吧,即使在這樣愁苦的時代?!度碎g》雜志??瘯r,我們說是“股票上天,文化落地”;但現在股票落底了,文化總可以為提振人心做一點事吧。臺北兩廳院(“兩廳院”的正式名稱是“中正文化中心”,由戲劇廳和音樂廳構成。——編者注)的演出沒有了,我們為什么不讓演出團體去鄉下,為弱勢者演出?如果政府要出經費補助藝術團體,與其只是拿錢過日子,不如讓藝術團隊下鄉,去為弱勢的孩子服務,讓偏遠的孩子有機會分享到舞蹈、美術、表演、音樂等等的美感。

那一年11月底,文化總會改選,馬英九以新任“總統”當選為會長,在他的就任演說中,當場承諾,要以“文化下鄉”計劃,支持文化界共渡難關。他要文建會編列預算,讓表演團體、藝術家到臺灣的鄉下,尤其是偏遠的地方,協助學生、弱勢團體,辦理研習班、訓練和演出。

那時有許多團體下鄉,各自有奉獻成果。我特別要說的是優人神鼓。

優人神鼓在這個計劃的支持下,于2009年進入彰化監獄,開始訓練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藝術的年輕受刑人。兩年之后,演出者的氣質起了完全不同的變化。他們的身上,刺龍刺鳳的痕跡依舊,年輕結實的身體勇壯依舊,但他們的眼神有了改變。那是一種安定而凝視的眼睛。透過擊鼓的訓練,他們必須凝神,他們必須聆聽,他們仿佛開啟了另一種感官。那不僅是耳朵,是手腳,是肢體,更是內心的專注凝神。因為專注凝神,生命仿佛有了不同的視境。而這一切,都是因為藝術而起。

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優人神鼓的“鼓舞計劃”,彰化監獄的年輕受刑人可能沒有機會接觸當代表演藝術,更不必說學習。有些受刑人,一出生就生存于底層社會,最多的娛樂是看電視,去釣蝦場喝啤酒,怎么可能想象進入兩廳院看一場演出呢?一個未曾接觸藝術的生命,可以因為擊鼓而有所改變,為什么不能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去觀賞,去聆聽,去學習呢?

我不禁想到,如果一個人有機會接觸文學藝術,學習感性認識這個世界,可以聆聽,可以感受,可以呼應另一個生命的節奏,會不會讓人變得溫柔,再用安靜的力量,走上新的人生之路?

就這樣,我們開始籌劃“為臺灣文學朗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