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記】記者如何避免當“托兒”?

在中國,官方和利益相關者永遠諱莫如深,永遠“不方便說”,是不是只能等著多年以后出現一個作風兇猛的托馬斯·霍文?

2014年2月18日,上海龍美術館的工作人員用手持式無線視頻數碼設備對《功甫帖》進行現場放大掃描。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圖)

現價822.9萬美金的《功甫帖》,對藏家劉益謙來說,不是最貴的,也不是最“國寶”的。持續幾個月的“真假口水戰”,有人站臺,有人推倒,《功甫帖》成了熱門帖,也成了劉益謙龍美術館最大的噱頭。

“知道”(微信號:nz_zhidao)讓你跟隨南周記者腳步看看這幕鬧劇背后蘊含的深層涵義。

“土豪”劉益謙花五千萬人民幣,從紐約蘇富比拍下《功甫帖》,運回來后,被上海博物館三名研究員指認不是真的。這件事,看上去很簡單,就是劉益謙和上博扯皮。這件扯皮的事,到底有多大價值?

首先,五千萬的價錢,并不算大。4月,香港春拍季,張曉剛的大家庭系列,拍出了九千多萬港幣——蘇東坡一千年前寫的字,價錢還低于當代藝術家1990年代的一張畫;而就在此前,劉益謙剛買了“雞缸杯”,盈盈一握,兩億多。

再說,一件書畫作品,有人說真,有人說假,挺正常。上博所說“不是真的”,意思是,這不是蘇東坡本人寫的,而是后人仿的,但并不是現代人存心造的贗品。這種仿造,在沒有印刷術和大眾傳播的時代來說,對于保存和傳播,是有好處的,也是有價值的,只是放到今天的市場語境下,當然沒有真跡那么值錢。

本是一起小眾事件,《功甫帖》卻從2013年底鬧到2014年初,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