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殺象背后的民間積怨 槍聲之下的“喪家之象”
單一的、被動的補償性措施,無論是從力度還是效率上都滿足不了農民的期待,這就使矛盾不斷激化,積怨成疾,也許是大象遭獵殺的更深層原因。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唐歡 楊凱奇
野生亞洲象在中國棲息地高度碎片化,僅存在西雙版納、普洱和臨滄三地。圖由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提供。
野生亞洲象在中國只有218-242頭,在過去40年間,它們的棲息地減少了16.25%,且高度碎片化。大象不得不尷尬地靠“偷吃蒙喝”果腹充饑。
單一的、被動的補償性措施,無論是從力度還是效率上都滿足不了農民的期待,這就使矛盾不斷激化,積怨成疾,也許是大象遭獵殺的更深層原因。
據新華社報道,2015年7月19日,在云南西雙版納,一頭闖入村民王某家的野生亞洲象被其用自制槍支擊斃,大象一尸兩命,腹中一頭已經發育成熟的雄性胎兒也隨之殞命。當地政府部門依法對嫌疑人王某刑事拘留。后有記者向當地森林公安局求證,王某被刑拘是因涉嫌非法持有槍支。
此事件隨即在網上引起了人命貴還是象命貴的激烈討論。每發生一起人與野生動物的沖突事件,就會引起一場類似的辯論。然而大家更期待的是何日能消除或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
“一般情況下,懷孕母象對外界的刺激更為敏感且易被激怒,而根據村民的描述,大象并未對村民的吼叫做出攻擊反應。村民射殺大象除了擔心受到威脅以外,更為復雜和深層的原因值得探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國際保護聯盟亞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