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合力確保安全,而是合伙應對檢查電梯的“良心”
電梯本不“吃人”,在電梯安全事故的背后,拷問的其實是人的責任和良心。近年來電梯傷人事故年逾40起且有每年持續增加的趨勢。 南方周末獲得27省份的130個樣本數據顯示,住宅電梯安全隱患高于商用電梯,占比達70%。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劉芳儒 章成之
自動扶梯遇險自救指南。
電梯本不“吃人”,在電梯安全事故的背后,拷問的其實是人的責任和良心。
行業惡性競爭:靠拼價格拿合約,降低安裝和維保費用,從源頭到各個環節均埋下安全隱患。
監管流于形式:一些政府和部門領導,習慣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只為應付檢查。
南方周末獲得27省份的130個樣本數據顯示,住宅電梯安全隱患高于商用電梯,占比達70%。無年檢標識、年檢過期和標識不明等情況,超過90%。
“電梯應當至少每15日進行一次清潔、潤滑、調整和檢查”,這是國家規定。事實上,并沒有多少電梯使用單位嚴格執行。
電梯使用方法不當、維保行業魚龍混雜,也是造成電梯事故頻出的原因。
僅過去的一周內,全國就發生了4起電梯安全事故,造成3人死亡。
在國家質檢總局2015年上半年的排查中,全國31個省份電梯使用和維護保養單位自查電梯共計2,368,665臺,發現存在安全隱患的電梯就有111,156臺。這意味著,每100臺電梯就有將近5臺存在隱患。
近十多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電梯數量也在高速增長。2003年以前,我國只有30萬臺電梯,而截止到2014年,我國電梯保有量達到了360萬臺,翻了11倍。而有數據顯示,37%的電梯使用年限在5年以上。
據國家質檢總局統計,目前全國使用年限15年以上的電梯仍有8.2萬臺。而每天超2億人乘坐的電梯中,平均一萬臺電梯的死亡人數約為0.10。
這些電梯死亡事故從南到北,原因各異,但背后都指向一點:我們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可能把電梯安全管理工作遠遠地拋在了后面。
近年來有七成事故發生于運行中直接致命。
傷人事故年逾40起且有每年持續增加的趨勢。
致命錯誤,不該發生
工作人員在事發前已發現電梯蓋板有松動,但商場并未立即采取停梯檢修等應急措施。
電梯“吃人”事故發生在2015年7月26日上午10時許,當時31歲的向柳娟正帶著她3歲大的兒子童童,在荊州安良百貨商場內,從六樓乘坐扶梯前往七樓。
安良百貨商場位于荊州市沙市區北京中路上,向柳娟的家就住在附近。這個商場最吸引童童的是六樓的兒童游樂園。那一天,向柳娟和丈夫張偉帶著童童在游樂場玩了四十多分鐘。張偉事后回憶,童童看到電梯,覺得好玩就要上去,向柳娟就陪著兒子上了扶梯。
其實,在向柳娟和兒子上扶梯之前,危險就已經來臨?,F場監控視頻顯示,7月26日上午10點05分55秒,兩商場工作人員會合經過電梯時發現踏板出現松動,驚呼“差一點掉下去了”。
之后,兩人向商場匯報問題,但電梯并沒有關停。兩人返回電梯口,其中一人還踩在第二塊踏板處試探電梯是否安全。
向柳娟一家三口出現在監控的畫面中是在10時09分。向柳娟和童童走上扶梯,一分鐘后,當他們快要到達時,兩名工作人員才開始提醒向柳娟電梯有問題,“哎,這個有問題”。向柳娟拎起孩子走上踏板。
當走到地面與電梯的接觸口時,踏板突然翻轉。向柳娟用盡最后的力氣將孩子托出,自己卻掉了下去,前后僅有8秒。最終,當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