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乒乓外交”之門的美國運動員

提起“乒乓外交”,人們都知道中國運動員莊則棟,但對觸發了這次外交的美國運動員格倫·科恩,大多不甚了了。由于乒乓球在美國不受重視,甚至連美國人也把他忘記了。

責任編輯:劉小磊

科恩是嬉皮士,著裝很隨意,置身于中國的人群里,仿佛是名“外星人”。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提起“乒乓外交”,人們都知道中國運動員莊則棟,但對觸發了這次外交的美國運動員格倫·科恩,大多不甚了了。由于乒乓球在美國不受重視,甚至連美國人也把他忘記了。美國運動員眼里的北京之旅是什么樣子,關心的人就更少了。

科恩1952年出生于紐約一個猶太人中產階級家庭,從小顯示出對乒乓球運動的天賦,小小年紀就贏得過地區甚至全國比賽的獎牌。由于乒乓球運動在美國少有社會資金支持,科恩也不可能靠打乒乓球為生,只能是業余愛好,他打算在大學里學法律或金融。1966年,科恩全家搬到洛杉磯,可是就在第二年,一直支持他打乒乓球的父親因肺癌去世。沒有了父親的管教和支持,科恩發生了變化,他的頭發留得越來越長,離當時風行的青年反叛活動越來越近。打乒乓球獲得的獎牌和獎金雖然不算多,卻也夠他的日常開銷。1971年初,美國乒乓球協會組織了參加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的選拔,卻不能為運動員提供去參加比賽的經費,所以,科恩和其他隊員基本上都是自費前往日本參賽的。

偶然闖進歷史鏡頭

1971年3月下旬,科恩隨美國乒乓球隊來到日本名古屋參加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19歲的科恩當時是圣莫妮卡市立學院政治系二年級學生。論球技,科恩沒有機會與高水平的中國運動員在球場上相遇,他和自己的隊友也是抱著學習和觀摩的目的而來。4月4日,從練習場出來的科恩匆忙之中踏上了一輛開往體育館的車,他上車后才發現車上坐的都是中國運動員,原來這是一輛中國代表團的專用車。由于中美兩國長期處于敵對狀態,中國人在國內受到的都是“打倒美帝國主義”的教育,對于就站在面前的&l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