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如何逃過“股災”從港股A股化到A股港股化

三天之后,政府未出一手,市場自身迅速反應,這場因A股暴跌和希臘危機而引發的“港股風暴”得以迅速平息。

責任編輯:舒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劉慧敏

2015年7月9日,香港證券交易所。在此前兩天恒生指數創下空前跌幅后,港股在當日出現報復性大反彈。 (CFP/圖)

7月6日到7月8日,港股暴跌,一天即完成了A股三周30%的跌幅。

三天之后,政府未出一手,市場自身迅速反應,這場因A股暴跌和希臘危機而引發的“港股風暴”得以迅速平息。

這場“風暴”,正是開放中的中國資本市場與國際資本市場融合過程中的“預演”。

2015年7月22日,中國首家合資券商——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金)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文件,擬募資10億美元(約合77.5億港元),并最快于9月上市。這意味著在近一個月的A股“救市風暴”之后,港股市場已經迅速完成調整,并開始承擔起包括市場化融資在內的各項市場功能。

與此同時,經歷多次金融危機的香港股市,在這一輪A股“杠桿牛市”中的表現也贏得了各方的贊譽:從早期投資者對市場熱點的審慎估值,到后期指數暴跌期間市場各方的冷靜應對與操作,均體現出國際化證券市場成熟的市場心態與管理規范。

身處A股“杠桿牛市”漩渦中心的投資者們不知道的是,在這一成熟的市場機制背后,香港市場中的本土和國際投資者們,也曾為A股資金所帶來的市場變化而“大吃一驚”。

隨著滬港通所帶來的“市場互通”效應,大規模南下的A股資金在資本來源多元化的香港股市中形成了一股異軍突起的資本效應,以至于在港股市場中迅速流行起一個新術語:港A股。

“所謂港A股,大致對應的是具有A股炒作概念的香港上市股票,比如互聯網+、環保能源、影視傳媒等等。”招銀國際(香港)投資董事鄭磊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

在最近剛剛完成港股A股化研究專著的鄭磊看來,在過去幾個月中讓香港本土投資者也“看不懂”的股市行情,是一波典型的“港A股行情”。

這場內地投資者在港股的“遭遇”,正是開放中的中國資本市場與國際資本市場融合過程中的“預演”:其間所呈現的不同市場結構與機制下投資者理念與風格的碰撞,以及港股市場機制在其中的應對與調整經驗,對中國金融與資本市場未來的改革路徑選擇有著深遠的影響。

飛來的大時代

扣除了金融和石油石化兩大權重板塊后,A股平均價格竟比H股要貴120%。

復活節長假后的第一天(4月8日),此前近5個月不慍不火的恒生指數突然跳空高開近千點,同時港股交易額一舉創下了2500億港元的歷史記錄。之后恒指連續8日上漲,連續6日交易額超過2000億元,一舉突破28000點高位。

“港股大時代仿佛重臨!”投資銀行家溫天納在專欄文章中驚呼,并認為此次行情的啟動,跟3月底中國證監會突然開放沒有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的公募資金參與港股通,“變相開放萬億規模資金南下”的市場預期有關。

但在鄭磊看來,這一波行情是內地散戶投資者和前期進入港股市場的機構“先頭部隊”所共同推動的“搶籌行情”。

&l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