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專題】其實我和特務半點關系都沒有……跑在史迪威公路前的駐印兵
“諜報隊這三個字可把我害苦了,其實我們和特務半點關系都沒有……現在好了,都熬過來了?!?/blockquote>責任編輯:姚憶江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夏婧雯 王標
1945年7月2日,云南,在河流中建造橋墩的石匠。這座橋梁延長了史迪威公路的長度。
1944年底的一天深夜,緬甸八莫的原始雨林中,20歲的偵察兵梁振奮搖著留聲機,一曲廣東小調《平湖秋月》在密林中彌散,伴隨著熟悉的鄉音,傷兵的哀吟逐漸止息。
“不要緊的,好了以后,再回來打他個狗日的!”摸著傷兵的手,梁振奮撫慰說。
幾千里外,國內東線抗戰正陷于膠著,在日軍“一號計劃”的攻勢下,豫湘桂戰場上國軍節節退守。蔣介石在日記中痛陳,“自省我平生受到的恥辱,以今年為最大”。
西線抗戰的緬北滇西戰場,也進入決戰之際。三個月后,駐印軍拼死守護、搶修的“抗戰生命線”——史迪威公路,終于全面通車。
此時距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已三年有余。
諜報生涯
“那種對陽光的留戀和渴望,在和平年代是絕對體會不到的,”2015年7月,梁振奮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一直走在史迪威公路最前面。”多年后,一種聲音時??M繞在梁振奮耳旁:隆隆的炮聲和沉重的開山機聲交織在一起,中印公路則從荒蕪的原始森林向中國西南邊陲村落延伸。
1943年底,梁振奮第一次執行偵察任務:從胡康河谷向于邦搜索。那一年10月,為配合中國戰場及太平洋地區的抗戰,中國駐印軍制定了一個反攻緬北的作戰計劃,代號“安納吉姆”,用以保障中印公路的修筑暢通無阻,同時鋪設中印管道。這幾乎是中國接受外援的唯一陸上通道。
“我們的部隊在前面打,中美工兵在后面修。”年輕的梁振奮緊跟著隊伍前進。一次戰斗中,前面的老兵突然臥倒,緊接著用沖鋒槍打了一個連發。梁振奮立刻隱蔽,卻不明就里,“敵人在哪里?”
“等你看到敵人,命早沒了!”一名老兵說,日本兵的膠鞋如同木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