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校點兵】時間,是反法西斯戰爭的“天然盟友”
烏云壓頂的黑暗中,如何反敗為勝?唯一方法是緊盯法西斯國家強點中的弱點,竭力發揮己方所長、擊敵之短,力求實現“以能擊不能”。
責任編輯:姚憶江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夏婧雯 王標
二戰之初,挾“物資裝備和武器已現代化”的自信,希特勒幾乎成功閃擊整個歐洲:27天征服波蘭,1天占領丹麥,23天打敗挪威,5天擊敗荷蘭,擊潰“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也只不過39天。
烏云壓頂的黑暗中,如何反敗為勝?唯一方法是緊盯法西斯國家強點中的弱點,竭力發揮己方所長、擊敵之短,力求實現“以能擊不能”。
“以能擊不能”,最初語見春秋時期《管子·七法》,是管子“兵權謀”思想的核心,他在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霸主的多次征戰中,始終強調凡事凡物必“立于謀”、“以能擊不能”。
變革中的武器裝備,貫穿其中的卻是軍事思想,“以能擊不能”依舊具有現實意義。以前人們更津津樂道于以弱勝強,以劣勝優,戰爭是由多方面影響因素決定的,強弱從武器裝備角度審視,往往不足以揭示戰爭致勝機理的全部,因此,我們強調“以能擊不能”,將思考戰爭的維度動態化、系統化,有助于我們對戰爭的認識和理解。
南方周末:二戰初期,中英蘇等處于劣勢,節節敗退,您認為當時同盟國所謂的“能”在哪里?
吳瓊:&l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