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一塊唐僧肉
佛不用吃飯,但和尚要吃飯。不能指望全國3.3萬座佛寺里的幾十萬和尚都靠化緣度日,而且寺廟新建、維修樓堂館舍,舉行各種法會佛事也要資金支持。
2012年9月7日,在德國柏林,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在少林文化節開幕式上致辭。
佛不用吃飯,但和尚要吃飯。不能指望全國3.3萬座佛寺里的幾十萬和尚都靠化緣度日。寺廟背后不同的利益方,憑借不同的資源條件創新賺錢方式,各不相讓。
“知道”(微信號:nz_zhidao)告訴你佛門生意是怎么做的。
佛不用吃飯,但和尚要吃飯。不能指望全國3.3萬座佛寺里的幾十萬和尚都靠化緣度日,而且寺廟新建、維修樓堂館舍,舉行各種法會佛事也要資金支持。在古代,寺廟還要做很多慈善,比如收容饑民、設立義冢。
82版《少林寺》里,僧值勸方丈,不要再給災民施粥了,廟產養不起了,方丈以“濟世安貧,這乃是我佛家的本分”打發了他。由此可見,佛門不能沒有錢。
誰把佛門推向市場?
在古代,廟產是寺廟生存的主要經濟來源,寺田是最主要的廟產,再有就是皇家的賞賜,達官顯貴和普通民眾的供養。寺廟還利用一些金融手段生財。從南北朝開始,寺廟設有質庫,可以進行存款、借貸和典當業務。唐代叫無盡藏,宋代叫長生庫。
1949年解放后,廟產收歸國有,寺廟也被劃為文物。文革中,寺廟和僧尼道士經歷了動蕩歲月。直到1982年,國家頒布了《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提出宗教組織要“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實行“自辦自養”。 國家財政不會負擔寺廟和和尚們的生存,得自己想辦法。
想什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