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校點兵】兵站:抗戰中的“補給臍帶”
兵站是出征的軍隊與后方之間聯系的紐帶和橋梁,被形象地稱為軍隊的“補給臍帶”。八路軍、新四軍在游擊區和淪陷區建立了游擊兵站線,使用游擊戰爭的手段進行交通運輸,以實現各根據地之間的戰略聯系。
責任編輯:姚憶江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夏婧雯 王標
兵站是出征的軍隊與后方之間聯系的紐帶和橋梁,被形象地稱為軍隊的“補給臍帶”。八路軍、新四軍在游擊區和淪陷區建立了游擊兵站線,使用游擊戰爭的手段進行交通運輸,以實現各根據地之間的戰略聯系。
說到兵站,大家是否記得早些年的一部電影——《51號兵站》,它講的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地下黨通過在上海建立秘密兵站,將軍需物資運到蘇中抗日根據地的故事。這種秘密兵站,就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兵站的一種類型。
兵站是出征的軍隊與后方之間聯系的紐帶和橋梁,被形象地稱為軍隊的“補給臍帶”。中國古代的驛站、清代軍隊出征時建立的糧臺等機構,都具有兵站的性質。近代兵站最先在歐洲的法、德等國產生,于19世紀后期傳入日本,20世紀初又傳入中國,在清末新軍和民國時期的陸軍中得以繼承和發展。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建軍初期就設有兵站。中國工農紅軍于1932年在中央革命根據地設立了總兵站,不久改稱總兵站運輸部(亦稱總兵站部),并在革命根據地設立大、中、小兵站??谷諔馉帟r期,敵人扼殺根據地的主要手段,就是封鎖、圍困根據地,斷絕根據地與外界的聯系。建立戰略兵站線,輸送物資、人員,傳遞文報信息,恢復敵后抗日根據地與大后方、淪陷區聯系,以打破敵人的封鎖,是根據地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根據地理位置、性質和工作方式上的差異,戰略兵站線主要分為公開兵站線和秘密兵站線兩種。前者主要位于國民黨統治區和抗日根據地內部,后者主要位于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