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還田,費時費力又費錢皖北農村“禁燒”賬本
2015年6月12日,合(合肥)徐(徐州)高速路段前后多輛車相撞,事故造成1人死亡,12人受傷。而事故的罪魁禍首,是焚燒秸稈產生的煙霧阻擋了司機視線。因禁燒不力,安徽宿州8個鄉鎮14名黨政一把手被免。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馮樂樂
每年從5月初持續到7月中下旬的夏季禁燒都被列為宿州市政府上半年的重點工作,近兩年愈發嚴格。
2015年6月12日,合(合肥)徐(徐州)高速路段前后多輛車相撞,事故造成1人死亡,12人受傷。而事故的罪魁禍首,是焚燒秸稈產生的煙霧阻擋了司機視線。
因禁燒不力,安徽宿州8個鄉鎮14名黨政一把手被免。
單靠堵和罰,并不能杜絕焚燒。如果有一天,農民們每年都能從秸稈中獲得可觀的利潤,那么自然不會燒它了。
138天,是徐風(化名)當一把手的天數。因為禁燒不力,他被免職。未免之前,徐是安徽省宿州市大店鎮的鎮委書記。和他一樣處于這場禁燒問責風暴中心的,還有該市其他8個鄉鎮的14位黨政一把手。
讓他們丟了烏紗帽的,是他們頭頂的監測衛星。據衛星探測顯示,這8個鄉鎮秸稈焚燒火點共計19個,除1個火點的鄉鎮黨、政一把手被停職外,其他鄉鎮黨政一把手均被免職。
在外讀大學的邊媛對家鄉宿州6、7月的這種天氣變化印象深刻:“到了傍晚,天都是橙黃色的,空氣里彌漫著燒焦的味道,就像姥姥家的大廚房。”
不只是邊媛家鄉所在的這座皖北小城,所有黃淮地區冬小麥的主產區,涉及江蘇、安徽、河南、河北、山東的部分地區,每到6月夏收時節,城市、鄉村,彌漫的都是同一種味道,它源自麥秸焚燒。自從燃氣取代秸稈為鄉村提供生活能源之后,集中焚燒就成了秸稈的歸宿。
因嗆人的煙味影響了出行,秸稈焚燒終究引發了城市居民的抵制,禁燒刻不容緩,然而,根治它卻成為各地政府的難題。
以宿州市為例,每年從5月初持續到7月中下旬的夏季禁燒都被列為市政府上半年的重點工作,近兩年愈發嚴格,從2014年開始,當地禁燒工作開始實行工作保證金制度,到了今年,除鄉鎮要向區政府繳納10萬元保證金外,23個鄉鎮的黨政主要負責人、分管負責人、派出所所長每人分別繳納2萬元、1萬元、5000元保證金,鄉鎮出現第一個火點,扣除全額保證金,以后再出現的火點按每個火點2萬元追加禁燒工作保證金。然而禁燒難題非一日之寒,盡管將禁燒成績與鄉鎮財政甚至干部個人腰包直接掛鉤,但秸稈焚燒依然得不到根治。
“年年禁燒,年年燒盡”
徐風所在的大店鎮,是宿州市最大的鎮,8萬人口,23萬畝麥地,禁燒多年,盡管政府宣傳禁燒,增加農機投資,進行督查暗訪,包保到戶,甚至實行嚴格的工作保證金制度和問責制,招數用盡,依然每年都沒能逃過秸稈焚燒這一劫,被調侃為:“年年禁燒,年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