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遷都的政治經濟學
很多國家之所以要遷都,是因為原來的首都集中了太多的功能,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經濟和文化中心,導致人流太過聚集,城市病突出。
責任編輯:聶寒非
巴西利亞落成至今,仍然是個漂亮而現代化的都市,世界上很少有巴西利亞這樣嚴格按照規劃建成和運作的首都,聯合國因此把它定為“人類歷史文化保護城”。
很多國家之所以要遷都,是因為原來的首都集中了太多的功能,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經濟和文化中心,導致人流太過聚集,城市病突出。在這種情況下把首都遷到其他地方,只是意味著權力中心的轉移,附著在權力身上的其他功能如果不剝離的話,新遷的首都還會走上原首都的老路,幾十年后,又是一個城市病纏身的地方。
2015年7月14日,北京市規劃委首次作出了官方表述,即通州是“市行政副中心”,“有序推動北京市屬行政事業單位整體或部分向市行政副中心轉移”。
首都是一國的象征,人們經常用首都的名字來指稱一國的中央政府,比如用“北京”來指稱“中國”,用“華盛頓”來指稱“美國”等等。因此,一國的首都往往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環顧世界,建都上百甚至上千年的城市并不鮮見。與此同時,出于政治、經濟、人口等各種原因,將一國首都從一個城市遷往另一個城市或者干脆新建一個首都的例子,在世界范圍也同樣大量存在。比如美國的首都,就經歷了從紐約到費城再到華盛頓的變遷。據統計,二戰結束以來,全球已有二十多個國家實施了遷都,還有十余個國家已提出遷都動議。
由于首都的重要地位,遷都是一件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非不得已不為。在這種情況下,仍然有這么多國家執意遷都,顯然是各有各的不得已:有的國家原來的首都離敵對國家太近,于是將首都從易受攻擊的前線地區遷移到具有戰略縱深的內陸地區。比如巴基斯坦、坦桑尼亞、緬甸等國;有的國家則是因為原首都的功能太過集中,導致人口爆炸、交通擁擠等“城市病”,不得不遷都或另覓新址另建新都,比如哈薩克斯坦、科特迪瓦、尼日利亞等。有的國家則是出于平衡區域發展的需要,比如巴西把首都從南部濱海繁華城市里約熱內盧遷往內地高原,在那里另建新首都巴西利亞;還有個別國家遷都是因為國際格局的重大變動,比如德國統一后遷都柏林。
在上述因素的推動下,有不少國家提出了遷都的動議,但能成功遷都的只是其中的少數。因為首都意味著權力、資源和各種發展機會,原來的既得利益者不愿輕易放棄,政治博弈和阻撓隨之而來。因此毫不奇怪,早在1987年5月,阿根廷眾議院就批準了將首都從布宜諾斯艾利斯遷往千里之外的南方城市別德馬的計劃,但至今未能實現;印尼、日本等國的遷都計劃,也都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韓國 不算成功的遷都
兩個首都的并存造成很多政府人員和辦理手續的國民在兩市之間長途跋涉,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有悖遷都的初衷
首爾自14世紀開始就是朝鮮的首都,距今已經600年以上。韓國光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