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糧倉”滿之患
政府每年要花掉巨額的財政補貼,但現實卻是,國內糧價越托越高,中儲糧糧滿為患,糧食市場難以自發形成價格信號調節生產。隨著國家層面開始對糧油收儲進行改革,中儲糧何去何從?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劉慧敏 田靜
2015年,安徽夏糧總產量達到1414.7萬噸,同比增長1.1%,實現“十二連增”。
從誕生開始,中儲糧這個國家的“大糧倉”就一直執行國家托市收購政策。達到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糧食增產、保障糧食安全的政策目標之后,面對已經發生變化的市場現實,中儲糧卻陷入尷尬。
政府每年要花掉巨額的財政補貼,但現實卻是,國內糧價越托越高,中儲糧糧滿為患,糧食市場難以自發形成價格信號調節生產。隨著國家層面開始對糧油收儲進行改革,中儲糧何去何從?
作為糧食市場的“巨無霸”,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儲糧)在成立15年之際壞消息不斷。
2015年6月28日,國家審計署公布說中儲糧在財務支出、政策糧收儲、內部管理上存在多個漏洞。三個月前,央視曝光了吉林、遼寧中儲糧委托的租賃倉庫存在“陳糧頂新”事件。7月14日,中儲糧又被爆出收購糧食“打白條”的新聞。
中儲糧原本是為了“糧食安全”的目的而生。從2000年誕生始,這個國家的“大糧倉”就一直執行國家托市收購政策,負責國家政策性糧食收購和儲備,收儲國家戰略儲備糧以及用于調節糧食市場的托市收購糧、臨時儲備糧。
每年,中儲糧以托市價從農民手中收購糧食,留下戰略儲備糧之后,再將剩余部分以市場價格銷售給各類糧食企業,糧企再向市場銷售。
實行多年的托市收購政策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了糧食增產。但在持續多年之后,面對已經發生變化的市場,中儲糧陷入尷尬。
中儲糧官網數據顯示,這家公司2014年資產達7000多億元,銷售收入2200億元,直屬庫346個,員工4.48萬人。
為了這個“巨無霸”,政府財政花了多少錢?據2014年財政部公開的政府財政決算報告,2014年的糧油物資儲備支出1539.75億元。這僅僅是一年的數字。
不僅如此,國內糧食市場目前的現實卻是糧價越托越高,中儲糧糧滿為患,糧食市場難以自發形成價格信號,以指導生產者的計劃。
2014年,國務院取消了棉花和大豆臨時收儲政策,并對新疆(含兵團)棉花和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的大豆實行目標價格改革試點。這意味著國家層面開始對糧油收儲進行改革。
日前,農業部公布了一份《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1480號建議答復摘要》,其中提到,其他幾類品種也要“發揮市場形成價格的決定性作用”。
這樣的變化中,中儲糧該何去何從?
庫存壓頂
“全世界最龐大的庫存已經建立起來了。”
8月,距離國家糧食托市收購截止日期還有一個多月,在安徽亳州這樣的糧食主產區,國有糧庫門口卻沒了排隊的賣糧卡車隊。
2015年,安徽夏糧總產量達到1414.7萬噸,同比增長1.1%,實現“十二連增”。中國社科院曾發布《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顯示,2015年中國糧食總產將以“十二連增”達到6.1億噸。而在糧食產量逐年穩增的同時,國家每年收購的糧食也在增加,由此帶來巨大庫存量。
中國到底有多少糧食庫存,沒有公開信息披露。但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曾公開稱,“全世界最龐大的庫存已經建立起來了。”
據多位糧食專家估計,中國庫存消費比高達近50%,而這遠遠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的17%-18%的糧食安全標準。“即便是我們人口多,30%就夠了。”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中儲糧建立如此龐大的庫存,緣起于糧食管理體制。
自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備災、備戰而實行多年儲備糧制度之后,1990年9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建立國家專項糧食儲備制度的決定》,開始在全國建立起歷史上數量最大、管理嚴格、調得動、用得上的糧食儲備體系。
當年成立了國家糧食儲備局,但這時糧食都由地方糧站收儲,使得儲備糧經營很容易受地方利益影響。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中央決定建立中央儲備糧垂直管理體系。1998年,新一輪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開始。此次糧改的原則是“四分開一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