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到的中金IPO “第一”投行追趕上市末班車
對于香港資本市場“沒有特別意義”的中金,卻曾是內地資本市場最耀眼的那顆星。盡管一直在幫助別人書寫資本故事,但中金自己對待上市的態度卻是一拖再拖,錯失良機。
責任編輯:舒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劉慧敏 田靜
中金公司港股上市對其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
對于香港資本市場“沒有特別意義”的中金,卻曾是內地資本市場最耀眼的那顆星。
盡管一直在幫助別人書寫資本故事,但中金自己對待上市的態度卻是一拖再拖,錯失良機。
1995年7月-2015年7月。20年。
2015年7月21日,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金公司)在生日之際向香港交易所低調地遞交了IPO申請,計劃募資10億美金。這個中國首家合資投行,曾被認為最具有藍血氣質的公司,在書寫中國龐大經濟故事幾度延遲上市計劃后,終于將在今年9月登陸港股。
遲到的IPO
20年過去,外界公認的“中國投行范本”,最有希望成為首家上市券商的中金,始終沒有邁出關鍵性一步。
落花流水,美人遲暮。
這場遲到太久的IPO,似乎沒有引起香港資本市場的太多關注。因為,募集金額只有10億美金(約合77.5億港元)。
“這半個月來,我們每天晨會都沒人提過這事兒(指中金向港交所提交IPO)。”在香港為一家全球前五的財團工作的一位女士說。她要求隱去她們公司名字。該女士之前在這家財團的內地公司工作,她個人表示理解內地對于中金這次在香港上市的感情。但她同時說明,對于外資行來說,中金資產不夠大,體量也不是很大,“所以對我們來說并沒有特別的意義”。
資本市場最現實,4月11日,內地的另一家券商廣發證券登陸H股,募集資金280億港幣,5月,華泰證券H股上市,募集資金凈額超過339億港幣,成為今年亞太地區最大規模的IPO。
相比廣發和華泰數百億的募資,中金公司的10億美金募資申請雖然被業內認為偏保守,但也許這是目前形勢下,最為穩健的方法。畢竟,中金公司這幾年的凈利潤,一直都在券商的30名開外,而廣發和華泰都在前5,總資產幾乎是中金的十倍。
不過,對于香港資本市場“沒有特別意義”的中金,卻曾是內地資本市場最耀眼的那顆星星。
作為1995年成立的中國首家合資券商,很長時間,中金的名字前總有“第一”和“當年最大”這樣的定語出現,第一單業務是1997年3月北京大唐發電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香港聯合交易所和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發行11.2億股,融資31.35億港幣。
這距離它成立僅僅只有不到兩年的時間。
也是1997年,中金成功參與了中國電信(現中國移動)42億美元的海外發行,中金是聯席全球協調人、聯席主經辦人、聯席保薦人。1999年5月,高盛集團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發行6900萬股,融資36.57億美元,中金是高級副主承銷商。2000年4月的中國石油、新浪網,6月的中國聯通,10月的中國石化等等,都能看到中金公司身影。
此后,中金公司幾乎從未缺席中國大型企業海外發行,完成了60家央企、國企的境內外重組、改制及首次公開發行項目。牽頭了電信、能源、銀行、保險、醫藥、基建、汽車等行業龍頭的海外IPO項目。
但20年過去,外界公認的“中國投行范本”,最有希望成為首家上市券商的中金,始終沒有邁出關鍵性一步。
中金公司發起人持股比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