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要自強,也要開放
在中國,糧食問題成了一個政治問題。出于提高農民收入等考量,中國過去采取了糧食收購托市政策與進口關稅配額制度,從政治邏輯看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在目前國內糧價遠高于國際市場的形勢之下,有從糧食安全的視角加以檢討的必要。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曾莉蓉 袁玥
國內糧價遠高于國際市場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糧食安全不能全指望國際市場。為了中國糧食安全,一是要有底線思維,二是要有市場思維。后者不僅僅指利用國際市場,從國外進口糧食,還包括:進一步改革開放,發展經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令中國步入發達國家行列;利用寶貴的時間窗口,加緊農地確權,加快土地流傳,提升中國農業的規?;脚c國際競爭力,確保中國糧食安全的根基。
第一部分:糧食安全一般理論
市場與治理的視角
聯合國糧農組織是“糧食安全”概念的發明者,前后定義了三次。1974年,在第一次世界糧食首腦會議上,糧農組織將糧食安全定義為:“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得到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物。”
1983年,糧農組織第一次修正糧食安全概念,提出糧食安全的目標是:“確保任何人在任何時候,既能買得到又能買得起其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1996年,第二次世界糧食大會通過《世界糧食首腦會議行動計劃》,稱:“只有當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在物質上和經濟上獲得足夠、安全和富有營養的糧食,來滿足其積極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時,才實現了糧食安全。”這是糧農組織第二次修正糧食安全概念。
折中糧農組織的三個定義,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合適的糧食安全定義:(1)確保任何有自食其力能力的人,在任何時候既能買得到又能買得起其所需要的基本食品;并且(2)保證任何沒有自食其力能力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得到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物。這個定義的兩個構成部分,分別縮小了1983年定義與1974年定義的外延,但保留了原有定義的基本內涵。
首先,可以從比糧食供給安全更高的視角來理解這個定義。
基于這個視角,上述定義的(1)是說:對有工作能力、能自食其力的人來說,糧食安全是一種能力。這些人占一個社會的絕大多數。對這些人來說,只要勞動力價格超過養活勞動力的糧食之價格,即工資超過糊口成本,糧食安全問題就已被置換為就業問題??梢杂檬I率與恩格爾系數來定量地度量糧食安全水平。一個人或一個家庭食品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越低,即恩格爾系數越低,生活水平及糧食安全水平也就越高,同時也越有能力積累更多的儲蓄與投資,應付失業等風險,確保失業時有更高的生活水平與糧食安全水平。
對一個農村人來說,如果他去做裝潢工或快遞小哥能月入過萬,遠遠超過務農的收入,那么他務工之下的恩格爾系數就要遠遠低于務農,他種糧自給自足反而削弱了自己的糧食安全水平。對一個國家來說,如果有著更高的人均GDP與人均可支配收入,那么理論上它的糧食安全水平也就可能更高。饑荒可能會發生在非洲,但不會發生在美日。
(2)是說:對由于先天后天原因失去工作能力、不能自食其力的人來說,糧食安全是社會或政府提供的救濟或救濟型福利。這樣的人在任何社會占比都極低。一個國家只要有基本的市場經濟與公共治理秩序,其余有工作能力、能自食其力的人不至于掏不起養活這些人的糧食救濟款。只有在權利匱乏與治理潰敗的失敗國家,這些人才有糧食安全問題。
綜上,從市場系統與治理系統的高階視角來看,糧食安全問題不再僅僅是糧食供給安全問題,而是擴展成了權利與市場秩序擴展的問題及法治與公共治理能力提升的問題,這是糧食安全問題的治本之道。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