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醫療還是中國國情?主動脈支架:主動“賣”支架?
在某所三甲醫院,介入兩個支架是常規放置的數目,進口支架一個7萬~8萬元,國產則是4萬~5萬元,但“大醫院幾乎不會用國產的”。一臺介入手術下來,器械公司會將材料費用的20%-30%回款給醫院
責任編輯:蔣昕捷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唐歡 楊凱奇
孫立忠教授治療A型夾層的“孫氏手術”吸引了國外專家的觀摩,并取得了世界認可。但在B型夾層治療上,中西方在是否需要用支架上并不統一。
盡管國際主流醫學指南并未將支架作為B型主動脈夾層治療的首選,但國內卻已開始廣泛應用。一旦患病,除了開胸動大手術置換人工血管,支架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有的病人支架做得不好,三年后要重新手術。但如果當時不做支架,可能命都沒有了。那他當時應不應該做呢?”
血管外科醫生王寧進修了半年后,主動找到媒體,希望公開討論一下“主動脈支架的秘密”。
他進修的這家全國知名的三甲醫院,以治療心腦血管疾病著稱,每年開展各類心臟手術近萬例。王寧認為用于治療主動脈夾層病的支架在國內普遍被“濫用”(編者注:人們通常說的心臟支架是冠狀動脈支架,用于冠心病治療)
主動脈夾層——這個略顯生僻的名詞是血管外科最為兇險的疾病,它的病死率很高,21%的主動脈夾層患者在到達醫院前已告不治,如果沒有合適的治療,發病6小時內的死亡率超過兩成,48小時內死亡高達50%。中國也是主動脈夾層發病率最高的國家。
該病曾是血管外科的最棘手的危險病種之一。直到1970年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團隊將夾層分型,并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根據起病部位的不同,國際上將靠近心臟,累及升主動脈者的稱為A型夾層,而僅限于降主動脈的則稱為B型夾層。各國醫生都認可A型夾層需要立刻進行急診手術。而B型夾層則有不同的治療方法。
王寧的質疑就源于此。在歐美醫療規范里,B型夾層,若病情尚穩定,沒有并發癥,首選保守治療,以藥物控制血壓和疼痛為主。而在中國,B型夾層的首選方法則是放置腔內覆膜支架(TEVAR),這種手術雖然創傷小,但長期效果追蹤不足,醫療費用不菲。
究竟是中國夾層支架手術的水平領先于世界,還是出現了新的濫用趨勢?
小醫生的質疑
作為一名進修大夫,王寧并不會去處理主動脈夾層病人,因為該病的兇險和極高的手術要求,各大醫院設有專業團隊來處理。
“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