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郞會讓當代白領羨慕嫉妒恨嗎?
“一個矮個子青年,住著位于市中心的二層樓,依靠在市場賣面食的收入,娶得起漂亮妻子,還不用妻子上班”,并不是傳說,而是完全可以成立的歷史情景。宋代民間之富庶,由此可見一斑。
“一個矮個子青年,住著位于市中心的二層樓,依靠在市場賣面食的收入,娶得起漂亮妻子,還不用妻子上班”,并不是傳說,而是完全可以成立的歷史情景。
“知道”(nz_zhidao)告訴你,武大郎的生活是不是過得比當代白領還要好。
網上有一則流傳很廣的段子:“一個矮個子青年,住著市中心地段的二層小樓,依靠在市場賣面食的收入,娶得起漂亮妻子,還不用妻子上班。這不是夢,這事就發生在中國,青年名叫武大郎。”有人借此調侃,也有人真的以武大郞的例子來證明宋代的富庶——這當然很扯,因為武大郞只是虛構出來的文學形象,一個被設定為生活在北宋年間的尋常底層市民。問題應該反過來:假如宋朝確實有這樣一個武大郞,他能過上段子所形容的生活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當然需要評估出一名宋朝平民的收入水平與生活成本。感謝歷史學家的研究成果——他們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梳理出非常翔實的宋代物價與日常收入資料(如河南大學教授程民生先生的《宋代物價研究》),憑這些資料,我們完全可以重建一份宋朝“武大郞”的生活賬目,并大體上描述出他們的實際生活水平。
底層平民日薪 100文
說到宋朝人的收入,也許我們印象最深的是官員俸祿:宰相的月俸為300貫,加上各種補貼,如“職錢”、“祿粟”、“薪炭錢”、“芻粟”、“傔人衣糧”以及職田租金等,加起來不會少于500貫。這個水準和今天的美國總統大體相當(年薪40萬美元)。知縣的月俸為18貫,加上各類津貼不會少于40貫,折算成人民幣,月薪少說也有2萬元。但“武大郎”不是官員,顯然不能和官員的薪俸標準等齊。
我們直接看宋朝小商販的收入情況。南宋慶元初年,饒州小商販魯四公,在城里“煮豬羊血為羹售人,以養妻子。日所得不能過二百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