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改大潮,年輕法官如何考慮去留
與其糾結于去留和預測需要時間檢驗的司改效果,不如花心思在法院里成長,成長后的年輕法律人,去或留,遲早都會成為這個社會的中流砥柱。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曾莉蓉 袁玥
與其糾結于去留和預測需要時間檢驗的司改效果,不如花心思在法院里成長,成長后的年輕法律人,去或留,遲早都會成為這個社會的中流砥柱。
新一輪的司改熱潮之前,法官離職,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基層法院法官另棲新枝的新聞,或是法官因履行職責而被追究責任的事件斷續見諸報端網絡,已經令不少法官心旌搖蕩。在新的司法改革方案下能不能進入法官員額,待遇會否實實在在得到提升等問題更是法官們,尤其是剛剛進入法院的年輕人決定去留時需考慮的問題。
人各有志,走或不走都是人生個體選擇,無可厚非。一則法治理想抱負之外,人生另有旨趣。二則職業回報也是養家糊口的考量因素。這兩個原因根本無需掩飾,歷史、別國以及身邊人的經驗并不鮮見。法學大哲拉德布魯赫那句“很多詩人是法學院逃逸的學生”的名言聲猶在耳;歌德、卡夫卡、泰戈爾、舒曼的名字如雷貫耳。人們也總是能找到離開法院或法律行當的朋友,在其他領域取得事業成功的例子。
至于法官薪酬待遇這塊,別國法官“用腳投票”,或是抵制薪酬過低的做法也并不少見。1981年,蘇丹總統曾收到近三百位法官的辭呈,辭職理由全是薪酬過低。業界或坊間曾流傳的,只有資質平庸之人和富二代才會愿意選擇法官職業的段子,海外早有相似言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