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條現代化地下管廊的20年試驗史 “有經驗,也有教訓”
1994年底,上海張楊路共同溝建成。對于目前的全國建設大熱潮,這條地下管廊無疑提供了積淀二十余年的經驗和教訓,足以成為其他城市建設地下管廊的鏡鑒。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地下管廊集納了諸多管線,避免了“拉鏈路”等城市病。
1994年底,上海張楊路共同溝建成。對于目前的全國建設大熱潮,這條地下管廊無疑提供了積淀二十余年的經驗和教訓,足以成為其他城市建設地下管廊的鏡鑒。
2015年,同濟大學地下空間研究中心副主任束昱參與主審《2015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范》。未來三年,住建部所確定的10個試點城市需要遵守這份規范,建設389公里地下綜合管廊(以下簡稱“地下管廊”)。
“新的規范確定了燃氣管線入廊的標準,之前規范標準并不建議。”束昱介紹。
64歲的束昱不禁想起21年前,自己參與設計的第一條地下管廊:上海張楊路共同溝。共同溝即目前大熱的地下管廊。早在設計之初,張楊路共同溝就確定了燃氣管道入廊,設置了一系列防火防災措施,這也成了新技術規范的重要參考。
事實上,作為我國第一條現代化的城市地下管廊,張楊路共同溝之于后來乃至未來的相關工程,影響不僅體現在設計上,也有維護運營方面的借鑒意義。
“有經驗,也有教訓。”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院總院給排水環境工程設計研究一院院長朱浩川感慨。
東渡取經
1994年,浦東新區組織了11人技術考察團赴日考察,目的是學習地下管廊建設。
地下管廊將電力、通信、給水、燃氣、供熱等管線集納在廊體內,方便進行管理和維護,減少馬路因搶修直埋管線而“開膛破肚”,又被稱為“共同溝”。
在浦東新區的規劃中,管線綜合要集約和渠化被提出,張楊路更被定義為“未來的南京路”,將是“具有21世紀國際水準的商業街”。地下管廊十分符合新區規劃的要求。
在1990年代初,對人們來說,“共同溝”是個陌生的名詞&m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