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學獎,書單還是榜單?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揭曉,獲獎的包括: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這邊風景》,李佩甫的《生命冊》,金宇澄的《繁花》以及蘇童的《黃雀記》。
責任編輯:袁蕾 李曉婷
諾貝爾文學獎是閱讀風向標,四年一屆的茅盾文學獎能否具有同等影響?
2015年8月16日午后,作家金宇澄的手機熱鬧得不同尋常。
就在那段時間,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揭曉,評獎辦公室在中國作家網上公布了獲獎作家、評委組成和實名投票等信息。與上一屆相仿,六輪投票,五部作品獲獎,按照得票數的多寡,獲獎的包括: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這邊風景》,李佩甫的《生命冊》,金宇澄的《繁花》以及蘇童的《黃雀記》。
茅盾文學獎每四年舉辦一屆,每位獲獎者的獎金目前高達50萬元。這屆茅盾文學獎有252篇長篇小說參評,比上屆評獎多出來74部。
得獎后,蘇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自己“最近疲累萬分”,李佩甫則“扭了腰”。
讀書是個體力活
2015年5月6日,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張莉接到了一通電話——邀請她擔任第九屆茅盾文學獎評委。
隨后發來的邀請函中,包括諸多保密協議,譬如接到通知后不能參加參選作品的研討活動,不能再對參選作品發表相關看法,不能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與評獎有關的文字,未來不能透露評審過程的具體細節。
這是張莉第一次擔任茅獎評委。按照評獎條例,評委們分別來自中國作協的聘請和相關機構的推薦,兩部分人員分別為30人和31人。
5月6日到7月30日是第一階段評審。評獎辦公室要求,評委要在前期閱讀基礎上按參選篇目逐一閱讀,進組之前要把參選的252部作品讀完——平均每天要看3部作品。
“第五屆時,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因為其初版字數未達13萬字而被拿下。”茅獎評委、《南方文壇》雜志主編張燕玲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入圍作品要求達到13萬字以上,這意味著,每位評委平均每天的閱讀量要達到40萬字。一些重要作品評委們可能已經閱讀過,打個對折,每位評委每天的閱讀量也有20萬字。
收到入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