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端之戀 我們七十年代的愛情

1949年后,大陸婚戀的身份認同,是以階級成分、政治面貌以及思想觀念為標識的,到了“文革”,這種壁壘幾乎不可逾越。我和李虹的異端之戀,就是在這樣的一個荒謬的時代發生的。

責任編輯:朱又可

(何籽/圖)

古往今來,愛情與身份的沖突,一直都是文學藝術的重要主題,從《羅密歐與朱麗葉》到《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從《天仙配》到《杜十娘》……人類最原始的情愛本性,在門閥,財富,教派,宗族這些冰冷堅硬的屏障前,歷盡磨難,演繹了無數人間悲喜劇。1949年后,大陸婚戀的身份認同,是以階級成分、政治面貌以及思想觀念為標識的,到了“文革”,這種壁壘幾乎不可逾越。我和李虹的異端之戀,就是在這樣的一個荒謬的時代發生的。

電臺文藝部——51130

一九七四年秋冬之際,我下班回到辦公室,車間書記對我說,電臺找你。說著推過來一張報紙,空白處寫著:51130。

這5個阿拉伯數字,讓我和李虹開始了一段三十年的故事。

我按號碼撥過去。一個女性接的,很標準的普通話,中音,沉靜略帶沙啞,有一點美國之音的淡漠與灰暗。她說,我們準備用你發在××刊物上的一首詩,有些地方,可能要按廣播的要求,做一點修改,你能不能來一趟?

我對自己的文字非常自愛,最怕編輯刪改,更怕他們添加,當然就答應了。

那是一個微寒的陰天,按李虹約定的時間,我來到湖北人民廣播電臺。在那個年代,廣播電臺是一個神圣的地方。一切最權威的聲音都是從那里發出來的:新聞、社論、報紙摘要、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偉大領袖的最新指示……宛如一道道天庭布達的圣音,它指引著人們生活與工作的方向,它發布著關于這個世界的消息,操控著人們的思想情感喜怒哀樂,決定著這一部分或那一部分人的命運。

在文藝部文學組,我見到李虹。她比我想象的年輕,淡淡的大方,淡淡的直率,有點玩世不恭的隨意。坐定之后,她從抽屜里拿出煙來,遞我一支,自己一支,很老練地點上。

關于修改的商討,似乎很順利。然后我們就隨意聊起天來。那個年代,同代人相遇,三五句話之后就會問,在哪兒插隊?李虹說,沒插隊,當兵去了。我立即猜出了這個女孩的背景。當我和我的同學們一起扛著簡單的行李奔赴廣闊天地的時候,學校里那些權貴子弟們特別是軍干子弟們已經穿上了那個時代最尊貴的綠軍裝。后來又知道她只是一個69屆的初中生——幾乎就是個小學生,我脫口而出說了一句至今記憶猶新的話:“你們這些人來搞這一行,真是誤人子弟。”

那時候,我許多成績優異、才情過人的同學、親友,插隊五六年了,依然還在鄉下苦熬,承受著身心雙重的折磨,依然返城無望,我的兩個弟弟一個妹妹也在那一批早已被都市遺忘的人群中。

李虹忍了,把話題岔開。直到很久以后,她才在一次與我的爭辯中,回擊了我那一句很傷人的話。她說,不要以為只有你們才吃過苦。

李虹看中的那首詩,題目是《祖國的青春》,是為四屆人大的召開寫的應景之作,可能是一次演出用的朗誦詩,今天讀來,只能失笑,當年能被刊物和李虹看中,也許是在那個越粗鄙越革命的年代,它的語言、節奏、意象還有點像詩。青少年時,像我的許多同代人一樣,喜愛過賀敬之、郭小川、聞捷、白樺等人——但在當時,這樣一些戰火中走來的紅色詩人們,大多已被奪去了筆。我也喜歡過馬雅可夫斯基,葉夫圖申科,自覺得這些詩人,比那些七言八句的“大躍進”民歌、“文革”“鬼見愁”好得多。當然,更鐘愛的是普希金萊蒙托夫雪萊海涅惠特曼們,也寫過一些那一類的習作……但那些只能偷偷寫在自己的日記本或私人詩抄里。

數周之后,李虹打來電話,告知播出時間,讓我聽聽,提提意見。那首詩朗誦得比我預想的好,由武漢人藝著名演員金奇和另一位女演員朗誦的,還做了配樂,是一首鋼琴協奏曲,情緒大體準確。我打電話對她說了我的看法,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Irene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