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使人類失去共情能力
互聯網使人們感到自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社會化,但是神經科學家認為,這其實是一種社交錯覺。面對面交流對訓練共情能力很有必要,但社交工具卻讓人們花更多的時間獨處。
責任編輯:朱力遠
在最新的針對中國人群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表示,病理性互聯網使用在亞洲國家是一個突出的問題。
互聯網使人們感到自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社會化,但是神經科學家認為,這其實是一種社交錯覺。面對面交流對訓練共情能力很有必要,但社交工具卻讓人們花更多的時間獨處。
你走在路上,看到一個男人失神地坐在路邊,你感到他正在為什么事情發愁。是剛剛丟了工作嗎?還是跟女朋友吵架了?或者是家里遇到了什么困難?
這種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的能力被稱為同理心(empathy),也叫作共情。我們并不記得是什么時候學會了這種能力,但它在社會交往中起到巨大的作用。有時候,僅僅是對方面部的一個微妙表情,我們就能獲知他/她的情緒,并取得同感。我們能夠出手幫助他人,也需要共情。
然而,近年來的一些研究顯示,人們正在失去共情的能力。2015年7月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中,科學家首次調查了中國年輕一代使用互聯網與共情水平間的關系。他們發現,大學生中病理性互聯網使用(PIU)越多的人,共情能力越低。德國的年輕人中存在同樣的現象。而早前在美國進行的研究也發現,美國大學生的共情水平自2000年以來下降了40%。
盡管這些研究并沒有證明互聯網的使用與共情水平下降存在因果關系,但科學家們普遍認為,人的面對面交流對訓練共情能力很有必要,但互聯網的存在并不是對此起到補充作用,而是削減了面對面的社交時間。
我們感到自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社會化:微信上有幾百乃至幾千個聯絡人;微博和其他社交網站上有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好友;手機上一些對人群更加細分的Ap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Ir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