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大內總管
乾隆時一個內務府總管一年僅虛報這一項,就能從皇家的錢袋子里貪污100萬兩銀子。除了我們所熟知的魏忠賢、李蓮英這類太監,所謂大內總管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些什么樣的人擔任過這樣的職務呢?
汪東興與毛澤東。
乾隆時一個內務府總管一年僅虛報這一項,就能從皇家的錢袋子里貪污100萬兩銀子。而乾隆把這么大個誘惑擺在和珅面前,他若不貪污,恐怕連下面的太監們也不答應。
“知道”(nz_zhidao)為你揭秘形形色色的大內總管們。
2015年8月21日,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汪東興在北京去世,享年100歲。從1947年起,汪東興便長期負責毛澤東的警衛工作,主要對領導人的安全、起居、出行等負責,因此又被稱為“中南海大內總管”。
所謂大內總管,是對中國古代負責皇帝飲食起居、鑾輿侍衛、總管太監、宮女的官員的一種統稱,并非正式的官職。在不同的時期,這些職務還有著不同的分屬與稱謂。
秦漢時期,負責這些工作的是九卿之中的少府寺、太仆寺以及衛尉卿。少府負責管理內廷宦官,太仆府管理皇帝的車馬,衛尉負責皇帝的安全。但這些都只是名義上的,而這一職務的實際擔任者卻是中常侍,通常是皇帝身邊的宦官。唐朝時設立內侍省,負責傳達詔旨、守御宮門、灑掃內廷、內庫出納和照料皇帝的飲食起居等事務,長官為內侍監、內侍和內常侍,也多由宦官擔任。明朝時期,這些職務分屬于司禮、御馬、內官、御用等二十四衙門,各設專職掌印太監管理。到了清朝,為汲取明朝宦官專權的教訓,將宮廷事務的管理權統一到了內務府,設總管內務府大臣,在滿洲王公親貴、內大臣、尚書、侍郎或滿洲侍衛中升補。而太監的管理則設立敬事房,由總管太監負責管理。很多文學作品把負責管理太監的總管太監稱之為大內總管,其實是以偏概全了。
那么,除了我們所熟知的魏忠賢、李蓮英這類太監,所謂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